米其林指南在大陸為什么不火?
胡茵煐 · 2018-10-15 09:32:46 來源:紅餐 2767
米其林指南為什么沒火,或許餐飲品牌也該借此反思。
作為無數美食愛好者心目中的“圣經”,米其林指南進駐中國大陸至今已有兩年,卻似乎有些水土不服。
此前廣州榜單發布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但很多廣州人表示,米其林的評價體系對于復雜的中餐是“驢唇不對馬嘴”。
米其林指南進駐中國“水土不服”
▲圖片來源:廣州美食玩樂
1?米其林指南為何水土不服?
1?評價體系的“水土不服”
米其林指南源自1900年的法國,作為米其林輪胎的營銷手段橫空出世。然而,當這種跨境、跨世紀的評價體系來到中國,卻很難用來判定中餐的“剁椒魚頭”、“麻婆豆腐”、“江湖菜”是否夠高級、刀工是否精湛、擺盤是否精美。
人們對米其林美食的印象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國內常見的街頭美食卻煙火味十足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中國美食講究的是一種煙火氣,用法式的優雅來評鑒中國街頭巷尾美食的“鍋氣”,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2?中國烹飪流派眾多,自成圈層
中國烹飪流派眾多。物產多、民族多、菜系多,每一方水土都孕育著不同的風味流派,每一種評價體系都有自己的標準。
而中國消費者對吃更喜好傳播分享,更喜歡用自己的方式搜尋美味,對外來的權威在內心大打問號。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種所謂的米其林指南,還不如美團大眾點評這種網站的星級推薦,根據大數據呈現的點評來得實在。
2?國內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直到現在,很多人對于米其林餐廳的印象都是高雅、昂貴、擺盤精美。
但其實,米其林在1995年就推出了Bib Gourmand概念, 以當地的收入標準為參考, 將那些非高大上、經濟實惠餐廳的餐廳也收入指南當中。
只不過,這一評價的傳播和認可情況,遠沒有想象中的好。
米其林指南國內的“接地氣”尚未普及
▲圖片來源:頂尖生活AcmeLife
2?好不是讓所有人都說好
就如同群眾對米其林指南的反應所展現的一樣,眾口難調。 你說好,別人卻不一定覺得好。但在餐飲界,好吃的口味能獲得消費者的偏愛,卻是約定俗成的。
西貝就以“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作為品牌slogan,但想要所有人有一致的評價是不可能的。
從消費者層面來看,也并非所有人都會認可西貝好吃。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
這也意味著,好吃不是讓所有人都說好,而是讓你的目標客群覺得自己好。 ?
如果你是做甜品的,就別指望不愛吃甜食的人夸贊你,如果你是定位年輕人,迎合年輕人的個性化時必然有可能失去其他群體的喜愛。
同樣的,有些連鎖餐廳開到別的城市,也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難免不被當地消費者接受。
這時候餐廳要么需要“入鄉隨俗”,在環境、產品或是文化上和當地做個融合,要么就要懂得表達自己的好,將自身特色的差異化放大,吸引消費者。 ?
3?餐飲品牌如何表達自身的好
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餐飲品牌表達自身的好,不再僅僅是通過餐廳自身的不斷升級,還要懂得利用顧客的口碑評價。
那么,什么樣的好才是直觀的好呢?
1?搶占標準,把好具體化
米其林餐廳在中國招惹質疑,到別的領域建立標準可能會水土不服,但在自己懂行的領域就不會。
在某個領域,當餐廳建立了一個標準,并且這個標準為消費者所接受,就會成為權威的表達者。
搶先創立行業標準,成為新市場新產品新品類的開創者,后來者將面臨標準壁壘。
2?照顧客群,打好口碑?引導消費者體驗
前段時間喜茶在成都開業,再次達到了人氣爆棚的場面。
喜茶為什么這么受年輕人喜歡?很重要的原因是已經養成了年輕消費者買一杯茶發一個朋友圈的習慣。讓無數消費者心甘情愿地拍照發朋友圈,這種自發傳播的口碑效應,遠比花重金做廣告更有效果。
人氣爆棚的品牌往往擅于引導消費
▲圖片來源:UP成都
另一方面,喜茶的消費人群大多是年輕人,年輕人大多喜愛分享和使用高顏值的事物。
而喜茶就是抓住這一點因素,從各方面提升產品與門店顏值,以及顧客體驗的優越感,使其在朋友圈的傳播效益越來越大。
3 接地氣才能有人氣
特色的產品和個性化的服務或許能吸引人,但通俗的廣告口號更容易讓顧客記憶和傳播。
《創造101》播出時,一位叫王菊的選手作為黑馬殺出,并達到現象級的傳播,靠的就是粉絲自發傳播的通俗文案,比如“你不投,我不投,王菊何時能出頭”等等,只要看過的人馬上就能記住,且因為這類廣告語與娛樂圈造成戲劇化的反差,傳播性極高。
接地氣的文案傳播性更高
▲圖片來源:微博
餐廳面對的消費群十分廣泛,廣告語能貼近消費者立場,就更容易打動消費者引起共鳴,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好感。
結語?
米其林餐廳的水土不服,一是沒能接上中國的“地氣”,二是還尚未與受眾形成不可分割的橋梁。
餐廳經營也是同理,要想被消費者接受,這兩點都要重視。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