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親近的人脾氣越差,怎么辦?
蔣毅 · 2016-11-29 11:12:30 來源:紅餐網 3144
我身上一直有個非常嚴重的毛病,那就是根據與我關系的親疏遠近,舉例我越遠的我可能越是客氣,而距離我越近的越是不客氣,這是好聽的說法,難聽的說法是,我把好脾氣和好性格都給了關系一般的人,而對我身邊關系最親近的家人等,則經常是壞脾氣和臭毛病。
關于這個毛病,我已經意識到很多年,身邊也不止一個人給我明確表達類似的怨言,比如我老婆,就經常埋怨我對別人的耐心比對她的耐心好,當然,不只是她,身邊凡是與我關系特別親近的人,都知道我并不是網上這樣“知書達理”和“和顏悅色”,他們只是從來不揭穿我而已。
如果說對合作伙伴我脾氣臭一點,還可以自圓其說是為了工作,那么我有時候甚至對父母也沒有耐心,多解釋幾句他們聽不懂就可能發脾氣,又拿什么來自圓其說呢?為此我無數次的自責,也十分難受,不管是父母,老婆,妹妹這些親人,還是二哥陳師傅肖春他們這些合作伙伴,每次我發脾氣后都后悔的要死。
好幾次我甚至都想去看心理醫生,因為自己做過很多努力,試圖去改變自己的這些壞脾氣和臭毛病,尤其是我一邊前看到臺灣拍攝的幾段關于親情的短片,拍攝者以完全隱蔽拍攝的方式,來展現親人之間不耐煩和臭脾氣的那種難受,我當時看得淚流滿面,因為我覺得自己比視頻里的每個人都過分。
網上有一句很出名的話,說的就是我們把最好的一面給了陌生人,而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給了自己的家人和親人,很尷尬的是,我每次看到這句話,都會非常難受,正如前面所說,因為這就是我自己的真實寫照,我幾乎每次發脾氣后都會反思:為什么我對客人,對朋友能非常有耐心,而對身邊最親近的人卻做不到呢?
老實說,昨天之前,我沒找到能說服自己的答案,所以有點破罐子破摔,心里抱著僥幸心態:我有可能改不了這個毛病了,以前這么多年都在犯這個錯誤,身邊的家人,合作伙伴都原諒了我,那以后我自己注意一點,他們應該會一直原諒我吧?我曾經真的試圖帶著這樣的僥幸心態繼續這樣下去。
前天下午,在微海咨詢的店長培訓班最后一堂課上,何老師用一下午的時間來分享了關于“溝通”的話題,雖然他的課件主要是分享餐廳的管理層級的溝通,但我一邊聽一邊反思,這是我第一次系統的聽關于溝通的課程,平心而論,我受到很大的觸動。
一直以來我自認為是一個溝通能力很不錯的人,三姐幾年前曾經反復說過這樣一句話,意思是我只要是真心想去說服一個人,基本沒有說服不了的,我問過她為什么這么認為?她說她接觸我十多年的潛意識認為,當然,這是三姐的夸大其詞,我現實中經常遇到無法說服的人,只是我選擇了回避,免得浪費時間。
但與身邊的普通人群相比,我也認為自己的溝通能力很不錯,以前不懂溝通方面的理論知識,我能做到有效溝通,主要的原因是我天生就會換位思考,也就是我很容易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愿意先替別人考慮,然后在考慮清楚別人的訴求后,再在這個基礎上去爭取自己的訴求,這樣達成共識的概率就大很多。
結果呢?在何老師的溝通課程上,我才知道溝通,其實很多人只看到了別人的表達出來的觀點,然后就這個觀點各執一詞,爭執不下,但實際上呢?任何溝通,除了觀點,說法之外,還涉及到角度(其實還有概念,但因為概念牽扯進來這個問題就變復雜了,所以何老師沒說),而角度才是決定溝通效果的最關鍵因素。
因為今天的日志內容不是談溝通,所以關于如何有效溝通,以及我在溝通上的反思就不多說了,朋友們對溝通感興趣的,強烈推薦去聽何老師的溝通課,我今晚主要想分享的是,是因為這個溝通而讓我和何老師在昨天的交流,如果說溝通課只是讓我有所觸動的話,那么昨天與何老師的對話,則讓我徹底反思。
何老師是諸葛亮的崇拜者,前天課程結束后,恰好何老師有一天的閑暇時間,于是我帶他去武侯祠,在武侯祠里面,一邊溜達,我一邊向他討教一些話題,結果我們無意中談到的一個話題,讓何老師突然很興奮,說他曾經寫的一段話,其實完全可以嫁接進溝通課程里面去,我趕緊追問什么話?
何老師就說了,世界上無所謂脾氣好壞,只是大家在意的東西不一樣而已,我表示疑惑,于是何老師接著解釋:脾氣壞表面看起來是一種情緒化的表現,但實際上呢?其實是這個人把自己的得失看得比別人的得失更重要,關注點在自己的得失上面,所以一旦不對,就容易表現出壞脾氣。
然后舉例說:一個服務員對客人耍脾氣,那是因為她心里覺得自己不能受委屈,并因此不惜客人受委屈;對同事發脾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得失比團隊的團結更重要;對家人發脾氣,那是因為這個人的眼睛里,自己的情緒和心情比家庭和睦和美滿幸福更重要……
我當時一聽就趕緊扭頭遮掩,因為我明顯感覺到自己滿臉通紅,這說的不就是我的那些原本認為一輩子改不了的臭毛病么?我當時就立即聯想到自己身上,把我身邊最親近的人挨著想了一邊,二哥和陳師傅是我的商業合作伙伴,我對他們無條件信任,非常珍惜彼此之間難得的合作關系;對家人我更是發自內心的愛他們。
但現實的情況呢?我卻不自覺的在做完全相反的事情:在公司開會時,我經常因為爭論一個問題而給二哥和陳師傅發脾氣;在家里討論事情時,我有時候也忍不住對老婆,妹妹和父母發脾氣,按照何老師的這個說法,那就是因為在大家意見不一致時,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心理得失和情緒得失,而忽略了他們的感受。
這讓我非常慚愧,何老師后面還將這個話題延伸到做人做事的格局上,我內心慚愧之余,沒好意思給何老師說這就是我身上最大的毛病,然后強烈建議何老師把這個觀點加入到溝通課程里面去,把它告訴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明白:你如果真正愛自己的家人,珍惜自己的合作伙伴,那就不應該以關系親近,脾氣再差也不會失去他們而做出讓他們難受的事情。
今天早上,何老師離開成都前,把它的這段話,通過微信發給了我,我保存了下來,古時候有“一字之師”,何老師雖然年齡比我小,但這兩次聽課的接觸,尤其是昨天我們一起逛武侯祠的經歷,讓我在自身最嚴重的問題上,獲得了幡然醒悟的成長,因此我自己也決定以后就一輩子尊他為老師,而不只是餐飲店長培訓知識上的老師了。
昨天下午意識到這個問題,結果昨晚上在屋頂上的櫻園,我就又親眼見證了另外兩姐妹類似的“毛病”,也就是英姐和燕姐,我們一大桌子人原本其樂融融的溝通關于餐廳管理的問題,結果因為燕姐的一句話,英姐立即面若寒霜,對燕姐的語氣也不對頭,以前我可能不覺得有啥,但昨晚,我第一感覺是英姐對燕姐太“嚴厲”了。
當然,昨晚燕姐的日記也專門說明了這個問題,英姐邊看燕姐的日記邊哭,一個勁的后悔,也意識到自己當時的態度不對,我就在猜想,英姐是不是和我一樣,也是在不自覺的犯“遠香近臭”這個問題?因為我以前就是這樣,可能因為妹妹的一句話不對頭,就立即對她使臉色,雖然我可能是覺得她說得不對,出于為她好的好心,但造成的現實結果是讓妹妹很尷尬和難受。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意識不到這些問題,看到也就嘻嘻哈哈的打圓場過去了,但是經過昨天與何老師的交流,尤其是今天一整天的深度反思,所以寫了這篇文章,一方面算是給自己多年的毛病,找到一個病根,并立志慢慢去改變它,希望以后能“表里如一”:不僅內心做到在惜家人和合作伙伴,實際行動上也要去做到。
另一方面,也算是給有類似毛病的其他朋友一個參考,我以前給別人分享自身這個毛病時,很多朋友都感嘆說也有類似毛病,也就是對外人比對家人脾氣好,對陌生人比對熟人脾氣好,內心深處,大家可能潛意識認為,相同的態度對普通人可能就得罪別人了,而對家人則永遠不會失去,為此而肆無忌憚,并不思悔改。
現在,我接受并認同何老師的說法,“歸因于內”來說,其實是自己太自私,太看重自己的心理和情緒得失,而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我口口聲聲的說自己很愛豪蝦傳,很在惜與二哥和陳師傅的合作伙伴關系,很愛護自己的家庭,但實際行動所表現傳來的,則是帶給他們比其他人更多的言語傷害和情緒傷害。
因此,不管與家人還是陌生人,不管是合作伙伴還是消費者,其實都應該一個態度,一樣去在惜和在乎他們的感受,從社會關系的角度,老婆,父母,妹妹,二哥和陳師傅等雖然可能不會永久失去,但從情感的角度,如果因為自己的臭脾氣,讓他們變得心里難受,我又于心何忍呢?
因為這個毛病在我身上太多年,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頑疾,所以即便是我現在意識到它的嚴重性,即便是我已經立志要去改掉這個毛病,但也不敢說立即就能做得很好,為防止自己不作出改變,所以特意寫了這樣一篇文章,來公開自己的這個毛病,希望是能在外力的監督作用下,讓自己能在以后去徹底改掉這個毛病。
修身養性,需要一輩子來實踐!
本文作者蔣毅(微信:cdzh56),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