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系餐飲,正在席卷餐飲市場
周半仙 · 2025-07-15 14:58:56 來源:聯商網 418
前陣子,不少餐飲模式憑借獨特的切入點引發關注。如今,以解決停車難題為核心的“停車系餐飲”,正以燎原之勢在各地鋪開!
有的品牌短短幾年就開出300家門店,僅半年就新增上百家;有的藏身停車場深處,卻成了網紅打卡地;還有的借助停車便利,順帶帶火了周邊業態…
這樣的景象,在多個城市不斷上演。重慶、武漢、浙江、江蘇等地,一大批停車場燒烤、火鍋、螺螄粉店甚至咖啡店陸續涌現。
那么,停車系餐飲究竟有何魅力?它背后藏著哪些餐飲行業的新邏輯?又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走熱、誕生更多連鎖品牌呢?
停車系餐飲正在燎原
“停車系餐飲”指的是以解決顧客停車需求為核心競爭力的餐飲模式,這類餐飲品牌或門店在選址、服務設計上高度圍繞“停車便利”展開,通過消除顧客停車難的痛點吸引客流。
目前這種餐飲形式在餐飲市場愈發普及。不少燒烤店就將燒烤與“停車場”這一場景深度融合,在賣點上直接主打“停車場燒烤”。
如圍滿停車場燒烤,2021年創立于四川資陽,多家門店位于熱門街區及商城停車場附近,主打50-60平米的小店,目前已在重慶、陜西、浙江等地開出300家門店,其中半數門店是在2020-2025年開設的,僅2024年就新開113家,2025年上半年新開127家,增速驚人。
在“圍滿”的帶動下,停車場燒烤開始在各地“遍地開花”。浙江湖州的樹下停車場燒烤,憑借商業廣場停車便利的優勢,吸引了眾多有車一族的青睞。
成都新都公園停車場則借助公園“停車場優勢+客流資源”,吸引了有車家庭駐足。
除上述地區外,重慶、武漢、四川、江蘇等地也涌現出類似門店。如重慶的北碚金剛碑停車場火鍋、武漢的江夏湖邊炭火老火鍋、四川的大足吾悅停車場燒烤,西安還有蜀座停車場燒烤。
除“停車場燒烤”外,不少火鍋店也入駐停車場。武漢的遇南三重慶火鍋,因資金問題,老板將店址選在偏僻的停車場,憑借120元的客單價及中庭院裝修風格,開業當月便霸占“七榜第一”,還帶火了停車場周邊的燒烤業態。
位于重慶七星崗附近的七星崗老火鍋,老板直接把火鍋店開在自家停車場,每逢中午,還為來吃火鍋的客群提供免費洗車服務。
蘇州的十四不搭則藏在蘇州菉葭巷與平江路交界口附近、平江華府對面的停車場深處,被不少粉絲調侃為“藏在停車場的小火爐”。
還有位于杭州的顧鮮生火鍋,隱藏在停車場院子里面,是一家網紅店,曾有胡歌等明星光臨。
無錫陽春巷22號也有一家停車場重慶老火鍋,店內采用紅色臉譜等現代裝修風格,提供九宮格牛油鍋底,還有耙牛肉、麻辣牛肉、耙肥腸、手打香菜牛肉丸等特色菜品。
除火鍋和燒烤店成為停車場的常客外,一些螺螄粉店和咖啡店也開始選擇隱身于停車場內。例如,南京新街口一家螺螄粉店開在地下停車場,因房租便宜選擇該位置,卻意外成了網紅店;東莞一家咖啡店位于停車場內,提供1小時免費停車,吸引了周邊上班族和探店愛好者。
在上述品牌的帶動下,“停車系餐飲”熱度漸漲,在社交媒體上收獲了巨大曝光。如小紅書上“停車場燒烤”相關筆記超22萬篇,抖音總話題度破億。
圍繞停車場景,探索品類紅利
“停車系餐飲”的走紅,源于其精準切中了消費痛點與行業趨勢的雙重邏輯。這類業態通過“停車便利”這一核心杠桿,撬動了選址、場景、產品等多維度的創新價值。
在選址上,這些門店緊鄰停車場,提供停車便捷服務。對于燒烤、火鍋這類具有多人社交屬性的品類,不少客群常面臨停車難的場景痛點,因此它們將門店開進停車場,吸引自駕人群。
比如浙江湖州的“樹下?停車場燒烤”直接進駐湖州某商業廣場停車場,成都新都的“王妍君烤物研究所”選址公園停車場。
為緊密綁定停車場景,不少燒烤店和火鍋店還選擇與停車場合作,提供停車優惠服務。如成都桐梓林某火鍋店老板將20個車位接入共享平臺,推出“停滿3小時送腦花券”活動;武漢金地廣場火鍋店推出“會員免停3小時”政策,免費注冊金地廣場會員后,即便每天不消費也能享受3小時免費停車;停車類燒烤店也有類似服務,廣州增城齊齊哈爾停車場烤肉就提供“90分鐘內免停車費”服務。
當然,火鍋店和燒烤店將門店與停車場這一場景深度結合,也有不少好處。
一是兩者均將選址聚焦在停車場內或周邊,充分利用閑置區域、倉庫等改造后的停車場空間資源,降低傳統商鋪的高額租金成本。
二是破解消費者“用餐停車難”的問題,讓顧客實現“停車即就餐”,尤其針對自駕出行的客群,大幅提升消費便利性。
場景方面,停車系餐飲商家為將停車場從“功能性空間”轉化為“社交打卡地”,十分重視餐飲氛圍的打造,通過露營風裝修、書法招牌等營造“市井煙火氣”。例如圍滿停車場燒烤將停車場改造成極具市井風的燒烤空間,借助巨型門頭字體、明火現烤開放式廚房、外擺區竹制桌椅等,營造出“深夜江湖氣”,深受年輕人喜愛。
此外,不少門店利用停車場的立柱、墻面、通道等結構,融入復古、露營、賽博朋克等風格吸引食客。
而在門店場景升級上,商家同樣費盡心思:一是用軟膜燈箱廣告位展示特色菜品高清圖,如“一米帶魚”“包燒海鮮”等流量產品;二是巨型LED門頭招牌采用270°可視設計,搭配高亮節能光源,夜間可見度極高;三是采用開放式平冷柜明檔,將食材陳列在外,讓顧客直觀看到食材的新鮮度與多樣性。
菜品方面,深度融合地方美食,順應地方市場。以圍坐停車燒烤為例,其菜系以川渝風味為主,同時巧妙融合云南特色菜品。這里有極具視覺沖擊與獨特風味的招牌主食,像一米長的錫紙烤帶魚,還有用泡椒小料烤制的折耳根牛肉、香茅草包燒牛肉等。
不同門店在主打菜系上略有差異。例如德陽門店推出融合東南亞香料的香茅草黑豬排;大足門店主打高壓鍋生蠔,十分注重海鮮新鮮度;張家巷店以包燒烏雞為特色。此外,部分門店還會加入本地化菜品,如湖州店的烤玉米、烤茄子,口味更貼近江浙地區消費者的偏好。
與之類似,“齊齊哈爾停車場燒烤肉”融合自助烤肉模式;廣西欽州的“33停車場燒烤”則嫁接茶咖、廠牌精釀等熱門酒飲,這些舉措都為消費者帶來新穎且多元的用餐體驗。
走紅是對“縫隙增量”的挖掘
當前,燒烤、火鍋乃至咖啡等多個餐飲賽道均已進入競爭白熱化的存量市場階段。以燒烤行業為例,全國烤串門店數量從2024年1月的28萬家逐步增至2025年2月的30.5萬家。表面上呈現增長態勢,實則可見的增量空間與創新點已近乎開發殆盡。當下,多數燒烤門店的產品體系與運營策略高度趨同,難以尋覓大規模的增長空間與創新機遇。
火鍋行業同樣面臨類似困境。在此市場環境下,餐飲從業者為謀生存,不得不從市場“縫隙”中挖掘那些細微且隱蔽的增量,即“市場縫隙機遇”。這一概念在商業領域特指尚未被充分開發或滿足的細分需求空間,具備三大核心特征:其一,是整體市場細分后的特定領域,目標客群規模相對有限但需求獨特;其二,不同于主流市場需求的顯性化,需要企業或創業者通過深度市場調研與分析方能洞察;其三,往往是被大型企業或主流商業模式忽視的領域,為中小企業或創新型企業提供了差異化切入的機會。
停車場燒烤與火鍋店的崛起,恰好契合餐飲人從“縫隙中找增量”的戰略邏輯。一方面,停車場作為選址場景,在燒烤和火鍋行業中屬于高度細分的領域,在品類擴張期容易被創業者忽視,早期布局者寥寥。另一方面,在社交餐飲場景下,開車前往消費卻面臨停車難題的客群,雖在整體客群中占比有限,但需求明確且集中。
在增量時代,這類細分市場常被直接忽略;然而在存量競爭階段,停車場這一“縫隙場景”反而成為眾多品牌打造差異化、確立市場定位并實現連鎖化擴張的關鍵突破口。
事實上,從“市場縫隙機遇”中尋得出路的餐飲案例并不鮮見。當茶飲市場被水果茶與咖啡占據主導時,珍珠奶茶憑借“懷舊營銷+健康升級”策略,喚醒消費者記憶并吸引新客群,開辟出全新發展空間。此前,珍珠奶茶因多采用木薯淀粉制珍珠、部分商家添加增粘劑并搭配植脂末沖泡,被貼上“高熱量”標簽。
如今,眾多奶茶品牌瞄準機會,開始重塑珍珠奶茶市場。一是摒棄傳統木薯淀粉+添加劑的配方,改用100%天然木薯粉,并強調“無防腐劑”“無植脂末”;二是門店設置開放式廚房,現場熬煮珍珠并展示制作過程;三是搭配高成本茶底(如東方美人烏龍茶)和優質牛奶,讓消費者感知“物超所值”。
木桶飯也曾因“出餐效率低”和“偽木桶蒸制”問題陷入發展低谷。部分創業者敏銳捕捉“潛在增量”,針對“偽木桶飯”現象,強調“真木桶蒸制”工藝,并將“現炒”作為核心賣點,通過半開放式明檔廚房,讓顧客直觀感受菜品現炒過程,強化“煙火氣”體驗,實現逆勢翻盤。
在競爭激烈的存量市場中,餐飲企業若能精準洞察“市場縫隙機遇”,在細分領域深度挖掘獨特需求,便能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實現新的增長與突破。
本文轉自:聯商網;作者:周半仙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