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蹲苗”到“抽穗”:鍋圈新戰略落地一年 凈利潤將迎三位數增長
陳楠 · 2025-07-17 09:08:1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578
從“煙火氣”到亮眼業績,鍋圈的“社區經濟學”正在加速兌現。
7月16日,鍋圈(02517.HK)港股股價盤中一度漲超20%,或與昨天下午的盈喜預告有關。7月15日,鍋圈發布公告稱,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預計達1.8億元至2.1億元,同比激增111%至146%,核心經營利潤同步增長44%至68%。
對于凈利潤增長,鍋圈的解釋中提到了社區央廚戰略。除此之外,這份成績單背后也離不開新一輪萬店戰略的落地。
過去半年,鍋圈食匯的門店招牌在更多城市的社區以及鄉鎮亮起:“一包也是批發價”的醒目標語、抖音直播間里的“99元毛肚自由火鍋套餐”、加碼24小時無人零售業態、小龍蝦成年度爆品……正如鍋圈董事長楊明超所說:“鍋圈不是賣食材,而是賣餐飲解決方案。”
既可以用供應鏈效率撬動家庭餐桌的“高頻消費”,也可以扎進下沉市場,用“美食平權”打開增量空間。這些場景共同勾勒出鍋圈的增長邏輯。
凈利潤翻倍增長背后:效率、下沉與爆品
鍋圈業績的增長并非偶然。
對于2025年上半年公司業績大幅增長的原因,鍋圈稱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集團持續推動收入增長,疊加運營效率的穩步優化;集團堅定社區央廚戰略,通過多渠道多場景,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了即時零售門店網絡的擴張和門店經營效能的提升。
看得見的是增長的業績,看不見的卻是運營效率在背后不斷升級。從“人找貨”到“貨等人”邏輯的轉變,鍋圈正通過數字化工具和供應鏈效率的提效,讓社區店的價值最大化。
比如,作為提升門店經營效率的新型零售模式,24小時無人零售業態落地,最終實現了同店銷售的增長。在夜間,門店依舊能抓住“閑時時段”貢獻銷售額。此外,小龍蝦、精釀啤酒等季節性爆品,也和即時零售渠道“相互成就”。即時性消費爆發的當下,鍋圈也抓住了時機。
此外,在下沉市場的爆發以及鄉鎮店“BC一體化”模型的跑通,也進一步砸牢了鍋圈的根基。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鍋圈鄉鎮門店已覆蓋近1700個鄉鎮,數量突破2000家。
對于鄉鎮店模型,楊明超曾如此拆解:鄉鎮集市是當地人吃喝的核心消費場所。通過總結分析近幾年的經營數據,鍋圈發現,鄉鎮消費者不缺蔬菜,但缺乏蛋白質、水果等含量豐富的產品,再結合小B端對品質穩定、價格透明產品的批發需求,最終確定新鄉鎮店要向店鋪面積大、產品規格大、產品種類以肉類及雪糕酒飲為主等方向發展。
在精細化運營模型同時持續戰略聚焦的雙重作用下,鍋圈也深度執行爆品策略、會員經濟,鎖定家庭消費黏性。一方面是“火鍋+燒烤+預制菜+冰飲”的全場景消費矩陣,另一方面則是“極致性價比”。數字化門店網絡以及供應鏈能力,為鍋圈價格優勢立起護城河。
從“蹲苗”到“抽穗”:戰略落地一年考長期主義的“鍋圈算式”
不過,若將時間線拉長至2024年,鍋圈的業績反彈更顯韌性。從“蹲苗計劃”到2025年的“穩快發展”,其戰略執行始終圍繞兩大核心——社區央廚的深度滲透與下沉市場的精準卡位。
去年,鍋圈官宣社區央廚戰略這個全新定位,同時高調押注預制菜。品類上,由火鍋延伸至燒烤,場景上試圖覆蓋一日三餐,合作伊利冷飲、打造會員計劃,還借助抖音等第三方平臺銷售食材套餐。
從“萬店網絡”到“萬種場景”,這道題并不簡單。鍋圈的答案是:上游整合供應鏈,下游創新門店模型。
去年鍋圈通過自建、并購等方式新增3家食材生產廠,分別專注于淡水產品、蝦滑以及酸湯產品的生產及加工。此外,面向農貿市場的“鍋圈肴肴領鮮”、新鄉鎮店等橫空出世。
模式之外,就是規模。2024年下半年以來,鍋圈提出“五年再開萬店”的發展目標,其中鄉鎮店為這一規劃的重要支撐。
中國有近4萬個鄉鎮,鄉鎮店兼具市場空間大、房租及人工成本低等優勢,目前鍋圈的鄉鎮店不斷優化門店模型,持續在門店規格、產品結構、銷售場景等方面進行升級。而在規模性布局方面,鍋圈也有了諸多新進展。
前不久,楊明超在一次活動中曾提到依托數字化技術構建全國倉網體系的規劃。鍋圈依托供應鏈網絡將標準化食材產品高效觸達新疆、西藏、海南等地區。楊明超強調:“只有把基礎設施打牢,才能讓‘在家吃飯’這類消費場景真正普及到縣域市場。”
從鍋圈在門店擴張、模型迭代等的具體打法中不難看出,鍋圈堅持規模效應、供應鏈提效以及品類擴張疊加在一起形成的“邊際成本遞減、邊際效率遞增”的“算式”。
這是一場關于“吃飯”的無限游戲。鍋圈想用“社區央廚+下沉深挖”的組合,搏一個新的“萬店奇跡”。鍋圈業績增長的背后,也顯現出一個消費市場的新趨勢:在理性消費時代,能同時滿足“省錢”與“省心”需求的企業,才能在社區經濟的土壤中扎根生長。
商業正在回歸本質。鍋圈助力的是社區經濟與美食平權,為的是讓家家戶戶每一口鍋都冒起溫暖的煙火氣。
本文轉自:每日經濟新聞;作者:陳楠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