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油:菜品數據庫建設迫在眉睫
秦少油 · 2015-07-20 10:40:45 來源:紅餐網 2033
最近市面流行什么菜?
沒啥好吃的,也看不出什么流行的。
十年前呢?
好像口味蝦、口味蛇……都火過。
把時間拉長,一座城市的流行菜肴就能直觀的表現出來。問題是,大多數餐飲企業,無論廚師還是老板,對于過去大概只憑印象記憶。能說出去年或前年的幾道流行菜肴,看起來已經很了不起了。可是一旦本店開始研發新菜肴,卻瞬間又變成了無頭蒼蠅。我曾見許多總廚,每到研發檔期,就抓耳撓腮,頓頓都滿城市試菜。差一些的廚師,就直接跑到別的店子,把菜單那里過來,照著別家菜單開方子,搞研發。
為什么一個個浸淫幾年、十幾年的廚師和老板會如此困窘呢?回到2015年的長沙餐飲業,許多有識之士已經看出來,近年湘菜的菜肴,無論種類還是數量,亦或是質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下降。什么原因呢?借鑒太多,而傳承太少。不是不樂意傳承,而是壓根不知道從哪里傳承。整個2014年和2015年上半葉,關于湘菜的書籍僅僅出版了十幾部,具體到長沙的不過一部,為《親愛的湘菜》。自然,網絡上有許許多多關于湘菜的資料,然而真正足夠作為文獻進行引用的資料實在寥寥。一旦研發菜品,多數廚師兩眼一黑,只能抓瞎了。
餐飲企業一個重要命題就此付出水面:菜品數據庫。菜品數據庫為什么重要,如何建設菜品數據庫,成為一個企業在新時代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菜品數據庫為什么重要?
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長沙餐飲市場2014年至2015年的表現,夜宵市場非常火爆的老長沙龍蝦館,一些餐館的炒骨頭、手抓骨,以及幾乎每個店都有的蒜蓉開邊蝦……有沒有什么共同點呢?這些菜肴和產品,多數都不是什么新鮮貨色,而是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流行的火爆的菜肴。
以最近一些店如七號菜館旗下七里湘、青瓷1310年等菜館出現的麻球為例子,這不能算是湘味點心,而是江浙流行而來的炸貨。這種超大麻球的流行,有人以為是最近飲食業注重體驗,與食客注重新、奇、大的享受有關。其實回到十年前,當一路吉祥酒樓在南二環如日中天的時候,油鍋邊上炸麻球的師傅可是壓根忙不過來。而這個大麻球,便是他們從浙江引進過來的。
試想一想,如果一個餐飲企業擁有數千道曾經流行菜肴的數據,那么企業在研發菜品時,將有著何等的優勢呢?遺憾的是,我們長沙一些餐飲企業,即使有著幾年十幾年乃至幾十年歷史的優秀餐飲企業,你若想查查他們十年前暢銷的菜肴,答案也是根本不記得了。于是四方坪著名的炒土雞、玉樓東私房菜館的豬腳、廣殿漁村的魚丸、星沙飯店的大蒜炒辣椒、戴家村的蛇汁香干,甚至天福的香辣蟹等等,基本上你都不知道誰會做,也不知道訣竅在哪里了。這些菜品隨著一個店子的興衰變遷,而基本消失于美食江湖了。
問題是,這些菜肴本身并沒有問題,今天我們仍然愿意嘗試那樣的菜肴。畢竟一道曾經火爆的菜肴,之所以能夠流行一時,必然有許多為人喜歡的滋味或者別的因素在。因而,開發新菜肴,如果能夠直接引用或者借鑒從前的菜品,最起碼,在論證菜肴的受眾和消費群體這一關,基本過了。比如關于辣椒炒雞丁,這道菜是四方坪炒土雞的變種,但是金太陽以這道菜做蒸菜快餐,卻能一直暢銷。而太平街葫蘆家宴經過琢磨之后,變為極致辣雞丁,提高辣味的豐富性和強度,成為2015年私房菜館創新的一個亮點。而2015年長沙許多餐館新推出的“跳舞雞”,也是引進流行菜的一個很好例子。這道菜許多年來,一直是廣東順德等地的流行菜,在粵語中名為“棟企雞”。即以一根鋼管穿透烤熟的整雞,豎起立于餐盤。這道菜形美味佳,且有成熟市場做過驗證,因為在長沙推出,很快火熱起來。這些說明一旦企業擁有菜品數據庫,研發新菜肴并使之成熟推向市場,會方便很多。而且進一步的,一旦數據庫成熟,那么許多外出考察菜品的浪費就不必要了。
菜品數據庫之所以重要,不僅在于有助于企業研發,而且還有助于企業了解十幾年餐飲市場的流行趨勢,把握城市口味變遷,從而為企業在開新店時找準定位。
菜品數據庫建設:
然而,一道菜肴為什么最終不流行了呢?這個原因,除了眾所周知的餐館競相模仿,食客厭倦了,還有沒有別的理由呢?食材發生變化了,師傅傳承發生變化了等等,這些因素,是不是應該記錄呢?畢竟,這些資料將有助于重新挖掘一道菜肴時,避免曾經的失物,而足夠改進原有菜品的不足,從而真正做到暢銷。也就是,菜品數據庫建設不應只考慮成功的一面,還應該考慮更為豐富的內涵。
事實上,縱觀20余年湘菜菜品史。從80年代由中央新聞影視紀錄片廠拍攝的《湘菜》起,湘菜人或多或少都注意到菜品數據庫建設。在21世紀初,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經典湘菜》系列圖書更是取得驚人成績。然而,這些菜品數據,最大的問題在于,無法告訴我們,某年某月,長沙或者全國究竟流行過什么湘菜?也不能提供當年這些菜肴逐步走向消亡的原因。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以為,應該從基本的數據收集做起。
事實上,2010年前后,長沙餐飲出現一種非常好的現象。就是許多餐館,在進門顯眼處,直接標明每道菜的銷量,該店十大菜肴一目了然。消費者知道點什么菜,餐館也知道如何購買食材。雖然數據有時候會造假,但是企業本身毫無疑問對本店流行菜十分清楚。一道菜賣多少份,每一個季節每道菜的銷量的變化,等等,這些重要的信息如果能夠堅持做下去,那么一家餐飲企業的菜品數據就出來了。凡是堅持五年以上,基本可以反映出長沙城的口味變遷。進一步的,無論研發菜品還是開新店,餐飲企業在菜品上的選擇就豐富多了。也就無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當然,要了解整個城市的口味變遷,有時候光靠一家企業是不夠的。業界傳聞57度湘建設企業餐飲資料室,似乎并未有太大進展。更多的時候,菜品數據庫的建設需要行業協會或者研究機構進行著力。筆者了解,大約從2013年底開始,長沙商貿旅游學校就開始著手湘菜數據庫建設。其中收羅的資料也逐漸豐富,然而問題也不少。首先許多無聊的信息收羅在內,其次對于菜品等數據,并沒有仔細梳理,而只是將信息收集在一堆。這很不利于餐飲從業者使用。另一方面,《湘菜》雜志等致力于湘菜招牌菜的推廣,以精品菜肴取勝,可惜網絡數據化的程度不夠。這一點,四川旅游學院等高校,做的稍微好一些。他們對于每一道菜肴的分類很明晰。如關于“蝦”一條,就有魚香竹節蝦、魚香蝦球、 魚香蝦球、 酸辣蝦羹湯、 酸辣蝦羹湯、 酥炸蝦球、 松仁蝦糕、 水晶大蝦、 清湯蝦仁、 金錢蝦餅、 煳辣馬蝦、 宮保龍蝦球、 干燒大蝦、腐皮蝦包等15條信息,包括菜肴制作方法等等內容。然而,它們也仍然有待進一步的提升,如關于每一道菜肴出現的大致時間和流行度等。
無可否認,建設菜品數據庫是一項短期看來沒什么效益的事情。因為這個原因,目前大部分菜品數據庫只注重網絡資料的收集,導致信息不夠全面。二是對于本年度城市的流行菜,沒有關注,使得數據庫的成色大打折扣。三是,數據庫沒有分類,不便于使用;四是對于本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流行菜,沒有關照。實際上,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的歷史都有數十年時間,如果真耐心去做,那么,五年之后,這個菜品數據庫可不僅僅是一個公益樣本,而會是一個“現金牛”。
關于一道流行菜要的興衰史的記錄,是每一個立足于做長久事業的餐飲企業應該關注的。如果餐廳真有什么互聯網思維,有什么互聯網機遇,那么菜品數據庫是最容易操作,而且最為有效的互聯網大數據應用領域。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紅餐網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