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速600%的草根爆款,能接棒湘菜嗎?
有哥供應鏈編輯部 · 2025-08-18 14:30:30 來源:有哥餐飲供應鏈 404
從“浙江特產”到全國風口,2024年江西小炒以“現象級增長”刷屏餐飲圈:全國門店增長率超600%,長三角地區門店破萬,從業人員超5萬。
從“江西小炒是特產”的熱梗,到“打工人午餐救星”的標簽,再到“鮮辣鍋氣”和“20元吃飽、50元吃好”的性價比,足以證明江浙滬餐飲市場“隱形冠軍”的實力。
當前市場已涌現出一批初具規模的品牌:小江溪以105家門店領跑,藍邊碗(60+家)、田耕記(55+家)、辣掌佬(29+家)緊隨其后,但尚未出現像湘菜賽道“蘭湘子”“費大廚”這樣的千店級全國性品牌,呈現“有品類無巨頭”的格局。
火爆邏輯:踩中餐飲消費的“黃金三角”
江西小炒的爆發,本質是精準契合了當下餐飲消費的三大需求:
1.鮮辣下飯的品類基因
猛火爆炒、鍋氣十足的現炒模式,天然適配工作餐、朋友小聚等高頻場景??谖渡?,“鮮辣醇厚、辣而不燥”的味覺特征成功區別于川菜的麻辣和湘菜的香辣,形成了獨特的味覺辨識度。
且相比預制菜的標準化口感,江西小炒的“現點現做”“老板吃啥我吃啥”的透明體驗,能提供更強的味覺刺激和情緒價值——有消費者評價其“比外賣新鮮,比食堂有煙火氣”。
2.極致性價比
“20元吃飽、50元吃好”的定價策略,完美覆蓋“吃飽吃好”的大眾需求。有哥餐鏈數據顯示,藍邊碗人均52元、贛鄉野50元、辣掌佬29元,均低于傳統中餐的人均60+元,在經濟下行周期中更具競爭力。這種定價策略不僅降低消費決策門檻,還能通過高頻復購積累客流。
3.菜系融合,一店吃全國
江西小炒店菜單兼容性極強,提供上百道菜品,涵蓋贛菜經典(藜蒿炒臘肉、小炒魚)、川湘熱門菜(毛血旺、辣椒炒肉)及不辣選項(糖醋排骨、西紅柿炒蛋),川湘粵、東北菜應有盡有,這種靈活性既降低了區域口味適應風險,也提高了客群覆蓋面和復購率。
入局優勢:輕資產易復制+流量紅利
先天的爆火基因,搭配接地氣的商業模式及潑天的流量,成為江西小炒快速起飛的勢能。
輕資產與高坪效基因
江西小炒天然具備社區餐飲的優良基因,50-80㎡的小店模型,2-3人即可運營,投資門檻低至15-25萬元。某品牌開在無錫的門店通過“早餐+午晚餐+夜宵”全時段經營,日營業額可達萬元以上,月流水突破35萬元。這種小店模式在社區、商圈、園區等多種場景均具高度適配性,大幅提升了生存能力和擴張速度。
文化勢能帶來的流量紅利
2024年江西文旅爆發式增長(外省游客占比全國第六),滕王閣、景德鎮、婺源等IP帶動“挑戰江西辣”成為打卡標配。黃渤在景德鎮贊嘆“這輩子最好吃的辣椒炒肉”的明星效應,進一步強化了品類認知。社交媒體上“江西辣VS湖南辣”等話題持續引發討論,單月曝光量超億次。
長期被低估的贛菜,借助江西整體文化崛起(陶瓷文化、紅色IP)實現價值重構。在外江西人通過社交媒體積極傳播家鄉味道,形成情感共鳴,評論互動中全國IP占比超60%。政府層面,《打造贛菜品牌三年行動計劃》的推出和“江西小炒“統一標識的發布,為品類發展提供了政策背書。
品類限制:火爆背后的經營挑戰
盡管增長迅猛,江西小炒仍面臨諸多行業共性問題,這些短板可能制約其從“區域爆款“向“全國品類“升級。
1.品牌分散,缺乏頭部引領
目前市場以夫妻店、小連鎖為主,代表性品牌門店數集中在50-100家,尚未形成統一的品類認知。對比湘菜賽道(蘭湘子超1000家、費大廚超500家),江西小炒因為火爆時間短,缺乏能制定行業標準、輸出品類價值的頭部品牌,導致消費者認知停留在“街邊小炒”,下一階段需要集中發力。
2.招牌模糊,同質化嚴重
多數門店依賴“辣椒炒肉”“小炒黃牛肉”等川湘菜引流,代表江西特色的黃豆燜雞爪、藜蒿炒臘肉、蓮花血鴨等未被深挖,導致消費者難以形成“吃江西小炒必點XX菜”的心智,品牌辨識度弱。
3.供應鏈與標準化難題
江西小炒的獨特風味高度依賴余干辣椒、鄱陽湖藜蒿、贛南臘肉等地理標志產品,這些食材在外地難以規?;N植或運輸,導致口味“失真“風險。例如余干辣椒在江浙地區種植后辣度下降明顯,直接影響辣椒炒肉等核心菜品品質。冷鏈運輸雖能部分解決供應問題,但成本上升會擠壓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
現炒模式高度依賴廚師手藝,不僅人力成本高(占比超30%,高于快餐行業均值),還導致口味波動大——同一道菜在不同門店甚至不同時段口感差異明顯。
4.效率瓶頸制約擴張
猛火爆炒的現做模式,單店產能有限(高峰時段翻臺率多在3-4次,低于快餐的5-6次)。若盲目擴店,易因出餐慢、服務跟不上導致口碑下滑,這也是多數品牌現階段難以突破100家門店的核心原因。
復制湘菜拓張密碼 布局江西小炒未來
說了那么多,江西小炒適合入局嗎?答案是肯定的。老表們已經在探索各種解決方案,湘菜中也有成熟的經驗值得借鑒。
1.培育頭部品牌,輸出品類標準
參考湘菜“區域深耕→全國擴張“的路徑,通過“輕模型+高標準化”加速拓店。例如:控制單店面積在120-150㎡(平效最高),采用明檔廚房提升體驗,通過“招牌菜+引流款”組合(如田耕記主打“小炒黃牛肉”,搭配9.9元炒時蔬)提高客單價與復購。
2.深挖地域特色,打造專屬招牌
學習費大廚“辣椒炒肉”的聚焦策略,用一道菜帶火一個店,從江西本土飲食文化中提煉差異化產品,如黃豆燜雞爪、三杯雞、蓮花血鴨等地域特色菜,通過“非遺技藝”“產地直供”講故事,打造門店必點菜;
3.標準化&去廚師化,提效率
食材標準化:與產地合作建立直采基地(如余干辣椒專屬種植區),通過凈菜加工、預制調料包(如小炒汁、辣鹵料)降低門店操作難度,也可以選擇源頭工廠的成熟方案,江西小炒部分原材料與湘菜重合(辣椒、豬肉、時蔬等),可以借用湘菜供應鏈。
技術替代:引入智能炒菜機器人(一些江西菜品牌已經投入實踐),搭配預制調料包(如小炒汁),降低人力成本;通過中央廚房預處理食材,將出餐時間從15分鐘壓縮至8分鐘。
未來3-5年 品類將迎來“冰火分化”
江西小炒正處于爆發期向品牌化過渡的關鍵階段,未來3-5年賽道會逐步走向成熟。
1.頭部品牌崛起,市場集中度提升
熱度延續但增速放緩,市場呈現“百家爭鳴”格局,預計3年內將出現1-2家千店級江西小炒品牌,同質化競爭加劇將引發首輪洗牌,通過資本助力和標準化體系,推動品類從“街邊攤”向“商場店”升級,類似當年“沙縣小吃”“袁記云餃”的進化路線。
2.區域深耕與全國擴張并行
江浙滬仍是核心市場,但隨著供應鏈成熟,品牌將向華南(廣東)、華中(湖南、湖北)滲透——這些區域飲食文化相近,且有大量江西籍務工人群,易形成初始客流。
3.細分賽道涌現
可能分化出“快餐化小炒”(如辣掌佬,人均30元內,主打一人食)和“品質化正餐”(如藍邊碗,人均52元左右,側重聚餐場景)兩類模式,滿足不同消費需求。
4.競爭焦點轉向“供應鏈+品牌力”
未來3-5年,賽道競爭升維,頭部品牌通過自建供應鏈(如五口灶2000㎡中央廚房)構建壁壘,具備自建供應鏈、數字化管理(如門店收銀、庫存系統)、品牌營銷能力的玩家將占據主導地位。
結語:
從“草根爆款”到“餐飲新勢力”,江西小炒的下一步,或許就是當年湘菜的“昨日重現”——靠招牌菜立認知,靠標準化擴規模,靠頭部品牌帶行業,最終實現從“江西的小炒”到“全國的小炒”的跨越。
本文轉自:有哥餐飲供應鏈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