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故事:湯圓元宵非一物異工同曲慶團圓
張樹茂 · 2017-02-09 16:22:17 來源:紅餐網 2027
潮汕民間俗語稱:元宵一過,大小奴仔做工課。說的是家里已經工作的年輕人要專心上班,小孩子則要好好上學讀書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搓湯圓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話說市民鄭兄,這天閑聊,不經意間談起在汕頭市場買不到“元宵”一事,引起大家一番爭論。陳老伯認為: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宋代,民間就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初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美其名曰“元寶”。現在的“元宵”通常也被稱作“湯圓”。在北方,大家多以白、豆沙、芝麻、黃桂、玫瑰、棗泥、果仁、核桃仁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球形,可素可葷,可湯煮、蒸食、油炸,風味各異。有團圓美滿之寓意。
陳老伯話音剛落,陜西大姐連連搖頭擺手:“元宵”不是包的,而是要先將餡料搓成圓狀,放進糯米粉中一層層慢慢“滾”而成的,或煮或炸,預示著親人們相聚熱熱火火。在她的家鄉,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都會吃上“元宵”,以祈合家和和睦睦、團團圓圓之福。
老朋友的一陣爭論,倒是給我提供了一個探究的“課題”。近日走訪中發現,大多市民只知道潮汕本土冬節(冬至)圓不包餡,但對“元宵”和“湯圓”二者之間存有何不同竟未能分清。
炸元宵
事實上,湯圓與元宵是存在區別的。早在幾年前,湯圓的制作就已經有了行業標準,而元宵的行業標準仍尚未見真正出臺。元宵和湯圓相同之處僅是外裹主要原料均采用糯米粉,余者從制作工藝到餡料選擇均有諸多不同講究。
而湯圓和元宵的最大區別,主要是二者的制作工藝有別。做湯圓,是先將糯米粉用溫水調和搓成皮,然后包入餡料,收口捏合好;而做元宵,則是先把餡料捏成均勻的球狀,放在鋪有干糯米粉的籮筐里不斷搖晃,不時噴入清水使餡能夠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到大小適中。在已經實施的“速凍湯圓行業標準”中,對湯圓的制作并沒有規定必須是“圓型”,而只規定了要具有產品應有的形態。另外,據了解,在“元宵行業標準”草案中則已初步規定元宵“外形必須基本圓正”。這表現了對二者在制作工藝上的不同要求,制作元宵用籮筐不斷搖晃相互碰撞粘糯米粉的結果必然保持元宵“外形圓正”。
此外,由于二者在制作工藝上的截然差異,它們的外裹皮層含水量相應就大有不同。湯圓含水量高,適宜湯煮,故稱煮湯圓;而元宵,由于制作工藝關系,致其皮層含水量低,呈較松狀,如施以湯煮,必湯汁稠濃混濁,因而更宜炸之,經炸制后的元宵不易回軟,香脆爽口。故在我國北方,多有喜炸元宵食俗。反而,如果錯將湯圓入炸,則將會令人大跌眼鏡。
話說回來,元宵、湯圓又不同于汕頭人熟悉的冬至湯圓,冬至湯圓較小,并無餡料,制作上是糯米粉和入溫水搓成粉團,其中一部分調入食紅,用手揪出糯米團并將之搓成小圓球,煮時一般用以紅糖或白糖調味即可。
本文作者張樹茂,紅餐網專欄作者;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