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每年倒閉幾百萬家店,根本原因終于找到了
楚劍 · 2019-01-17 23:12:13 來源:紅餐 2850
眾所周知,餐飲行業淘汰率高,每年約有幾百萬家餐廳倒閉。
紅餐專欄作者楚劍認為,餐飲行業倒閉門店數量多,原因在于餐飲老板多為單打獨斗。因此餐飲人應該合伙創業。
據《中國餐飲報告2018》數據顯示:2017年年底比年初新增加311萬家餐廳,當年倒閉的餐廳數量達到285萬家。為何有這么多餐飲門店倒閉?經營管理不善是當然的原因,但導致經營管理不善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數百萬家餐飲門店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01 餐飲門店倒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這個根本原因,2000年前的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荀子·王制》里就說的很清楚:“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意思是說,人的力氣不如牛大,走路不如馬快,但牛馬卻為人所用,為什么?回答是:人能夠合伙結成群體,而動物不能合伙結成群體。好比森林里一只狼遇到一個人,狼就會追趕這個人并當做食物;但一只狼遇到一群人,狼就不敢追趕這群人了。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今天我們的不少企業在運用時卻沒有搞懂合伙與團結的力量,因為我們的不少企業主看重的是個人單打獨斗,而不在乎合伙。
其實,企業合伙與不合伙的問題,屬于企業制度問題,企業制度包括企業產權制度、企業組織形式和企業管理制度,企業合伙與不合伙就是企業組織形式的問題。制度,好比一棟建筑物的地基,地基不穩固,就影響建筑物是否牢固。也就是說,制度是決定企業命運的基礎,也是決定數以百萬家餐飲門店命運能否長久的根本。
我們知道,企業的組織形式有三種: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企業。這三種組織形式是不斷演變的,也就是從個人獨資企業到合伙企業,從合伙企業再到公司企業的演變,這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就像國家組織形式從君主制必然向共和制演變一樣。要知道,就組織形式來說,個人獨資企業和君主制國家是一回事。君主制國家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個人獨資企業也早晚要退出歷史舞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個人獨資企業越少,合伙企業和公司企業相對就越多,合伙企業和公司企業越多,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就越強。
至于我們看到的路邊餐飲門店被查封而關門的現象,只是表面現象而已。只要我們進一步深究路邊餐飲門店被查封的原因,就會知道:餐廳不正規導致衛生條件差和食品安全難保,而開一家正規餐廳,需要一個必要條件:資金,缺乏這一必要條件,就難以開一家正規餐廳。缺乏資金正是個人獨資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無法解決的問題,而走向合伙就可以解決資金問題。(這里有人要說了:現在一些眾籌餐廳也屬于合伙的,為何也好景不長呢?這正是我們進一步要討論的問題。合伙只是個人獨資企業走向活路的第一步,這個第一步好比一棟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并不等于建筑物已經成型。)
02 出路:走向合伙
合伙企業就是個人獨資企業的出路,也是個人獨資的餐飲門店的出路。
對于已經成型的個人獨資的某個餐飲門店來說,投資人已經固定,加上這家餐飲門店生意不好,誰還會合伙再投資呢?
生意不好的餐飲門店確實沒有人愿意合伙。那怎么辦呢?
可以采取一種新模式:1+P模式。這里的數字“1”指餐飲門店數量,“P”指合伙,即英文partnership的第一個字母。比如,某地有50家餐廳合伙新開了一家餐廳,這家餐廳的模式就是1+50P模式。
現在走這個模式的企業有不少。只是走這個模式的企業多是1+2P模式,也就是兩家企業出資重新開一家新企業的模式。比如LG電子與飛利浦合資成立LG飛利浦顯示器公司、北京汽車投資有限公司和韓國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共同出資成立的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等。至于餐飲業的例子,如成都大蓉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與成都銀杏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也合伙開了一家酒樓。
也就是說,這里的合伙指重新開一家新的餐廳。
實現1+P模式的條件是什么?
1、有合作意向且價值觀接近。合作是什么?合作就是多考慮大家利益,少計較個人利益,那種將個人利益看得很重的人是不適合合作的。
2、有獨立的職業經理人。這里的職業經理人不是來自各合作企業原來的管理者,而是來自外部。職業經理人要具備這樣四個要求:有責任心,有企業高管經歷,有能力,有高學歷。
3、最高管理者獲得充分授權,可以放開手腳管理,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同時,原餐飲門店的業主不參與管理,這樣可以避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論。
4、新餐飲門店按照正規餐廳設計。包括餐廳廚房為明檔,并且廚房面積大,各檔口分布合理,廚房非常整潔。這里的明檔廚房指封閉式玻璃明檔,這與目前不少餐飲企業的不封閉式的“明檔廚房”不是一回事。確切點說,后者的廚房只能叫“光檔”,也就是蒼蠅、老鼠都可以進去廚房的。
可以說,一家非常干凈整潔且食品安全有保障的餐廳,只要管理有方,是不擔心沒有生意的。
一旦這家新餐廳生意好了之后,原來各家舊餐廳生意不好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也就是說,新餐廳就是樣板,舊餐廳只要做到干凈整潔、食品安全有保障、管理有方,生意是可以慢慢起來的。至于舊餐廳是否需要精簡產品數量或者改為單品店,這就要根據餐廳面積大小調整即可。當第一家新餐廳經營良好,且連續6個月生意穩定時,就可以開始籌備開第二家新餐廳了。
不過,對于一家獨立的餐飲門店來說,能夠吸引懂管理的總經理加入嗎?
靠年薪制或者底薪加提成嗎?這個已經過時了,一家小公司是不會有吸引力的。
吸引人才的最佳辦法是:贈送股份,并且股份要達到控股的數額。對于小公司來說,這個股權比例至少要達到51%,否則是吸引不了有能力的人才前來的。因為人才投的是人,不是現金。
要知道一個單獨的門店幾乎不具備聘請總經理的財力。舉例來說,某城市有20家餐廳達成合作意向,如果每家出資5萬元就是200萬元,這筆資金用于重新開一家小型正規餐廳,這20家合作餐廳持有的股份不是每家5%,而是留出60%的股份給新餐廳的最高管理者,剩余40%的股份是分給20家合作餐廳的,也就是這20家餐廳每家持股是2%。如果要注冊公司,公司注冊資金就是500萬元或500萬元的倍數。
為什么眾籌餐廳多失敗?正是因為沒有職業經理人運作。
這里有人要說了:外來的總經理占大股,我們那點小股份能掙什么錢呢?
如果看的是眼前利益,就不要合伙了。要知道:前期掙的不是錢,而是未來價值,也就是掙的是無形資產,以后才掙的是——現金+價值。一旦第一家店經營正常,就可以開更多同樣正規的直營店。到了開直營店時,也就是開始掙現金的時候了。
總之,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這是一個合伙的時代,只有在合伙的時代抓住機會,率先走向合伙,不正規的餐飲門店才有希望走向新的生路。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紅餐立場。)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