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老板強推的三線炒菜館,憑3個“反常識”猛賺錢!
大龍 · 2025-08-25 17:47:41 來源:火鍋餐見 483
最近,有火鍋老板向火鍋餐見強烈推薦了廣西的“廖哥土鯽魚”,不僅是因為高人氣,無論是產品、還運營,極其符合當下的消費趨勢。
一家源自3線城市的炒菜館為為何紛紛引來同行打卡,火鍋餐飲又能獲得哪些“硬技能”?
炒菜館逆襲 3個反常識打破餐飲寒冬
近幾年,廣西一家名叫“廖哥土鯽魚”的湖南菜館火出圈,人均四五十元,菜品最低幾元錢,不到用餐時間店內就能坐滿,關鍵是店均收獲“好吃、新鮮、閉眼點”等好評。然而,不到5年時間,該品牌現已開出門店170+。
在火鍋餐飲紛紛內卷、經營扛壓的當下,最不易做出標準化的炒菜館,都玩出了哪些新高度?
1、菜品低至9元——低毛利定價帶來“超值感”
在廖哥土鯽魚,豬油炒時蔬9元,酸辣米豆腐12元,萵筍肉末、上湯桑葉苗、原汁絲瓜等均為16元,醋炒雞蛋、香薰燜豆腐等均為19元。占菜單1/6的引流菜品構建錨點效應,讓大眾覺得超值。
廖哥土鯽魚創始人潘勁告訴火鍋餐見,品牌將人均價格設定在40元左右,并配置了近10款20元以下的引流菜品,比如蔬菜和豆制品類。這一舉措并非短期促銷,而是基于消費下行趨勢的戰略設計,即通過高頻低價菜品強化超值感知,降低顧客決策門檻。
此外,由于品牌創立于疫情時期,當時餐飲業盛行大單品+高毛利模式,但廖哥土鯽魚反其道而行,在首店模型中就主動把毛利壓縮至50%左右。通過極致優化投資和運營成本,使現炒品類首次觸達社區剛需客群。
2、深耕復購,把營銷預算變成“信任補貼”
廖哥土鯽魚的營銷、拉復購方式,有著對行業套路的反思。 “當同行沉迷于小紅書打卡、收藏送禮等‘開拓式營銷’時,我們認定這是偽命題。”創始人則認為,讓顧客寫好評換禮物,本質是把用戶當作流量工具——“你麻煩客人積累門店數據,卻未解決真實痛點”。
廖哥土鯽魚的做法是將占營業額3%的預算轉換為“復購補貼”:
·體驗補償機制。當菜品售罄或出品不穩定,顧客添加店長微信即可獲贈同款菜品,下次到店兌現。
·做出產品品質承諾。門店主動張貼:“若口味未達預期,我們為您重炒一份”,這一反行業潛規則的真誠,后來雖被眾多餐飲門店模仿。
3、反排隊邏輯,用衛星店消解顧客等待成本
面對一些門店排隊盛況,在廖哥土鯽魚門店,“不以排隊為榮,以排隊為恥”。
潘勁告訴火鍋餐見,“我們的客群是街坊鄰居,非打卡游客。讓鄰居日曬雨淋排隊,不是成功而是失敗!”為此,品牌主動在排隊門店百米內增開新店分流,用物理空間消解等待時長。
由此來看,把顧客時間成本視為自己的信用,站在顧客角度思考問題,并建立彼此的確定性。
不止這些舉措,其實廖哥土鯽魚的一些做法在火鍋行業也同樣適用。
火鍋可抄的硬技能? 輕資產+精細化+預期管理
1、從2千元房租,探索出輕模型開店
疫情襲來時,對于廖哥土鯽魚恰恰是一場自救行動。當時很多餐飲砍掉高裝修、高租金、高人力的“三高”投入,廖哥土鯽魚也開始探索輕資產模型。
首個實驗店成為生存樣本,他們租用2000元/月民宅,糊報紙代替精裝修,全員投入基礎改造。當裝修、服務、租金全部壓縮。無環境溢價、無過多人工服務,也會倒逼菜品調低毛利。
對于當下的火鍋而言,面對消費降級,輕裝上陣控成本、保性價比,或許正是破局的生存邏輯。
比如海底撈推出副牌“舉高高”小火鍋,采用59.9元自助模式,用傳送帶+單人吧臺,門店面積小,人力精簡,加上選擇商場負一、街邊店鋪,降低開店成本;萍姐火鍋·公路夜市旗下的“楊老頭鮮貨燒烤”,也探索出30-60平的社區店,也取得了高人氣,靈活的建店方式,也印證了輕量化開店的優勢。
2、精細化運營,桌布、紙巾優化1年省幾十萬元
當前,廖哥土鯽魚的門店數量已接近170家。該體量不僅為品牌帶來了供應鏈端的議價優勢,更支撐了人員排班的精細化管理能力。
在現有基礎上,品牌進一步深化精細化管理,重點通過排班優化實現成本微調,并對桌布、紙巾等運營細節的成本進行梳理與優化:
·以桌布為例,品牌首家門店曾采用桌布收臺模式,后經測算發現,170家門店若停止使用單價0.6元的桌布,每年可節省不少成本,因此調整了該模式。
·紙巾方面,此前采用每桌直接贈送一包大規格紙巾的方式,造成浪費?;诖耍放茖⒓埥碚{整為自助區抽紙盒形式,引導顧客按需抽取,有效避免了過度消耗,僅此一項每年可再省數十萬元。
通過此類細節成本的精準管控,疊加品牌自營+聯營的模式優勢,能夠快速將單店經驗復制至全門店,形成規?;б妗?/p>
3、推出“冬眠計劃”,用預期管理應對經濟下行
基于對市場環境的判斷,廖哥土鯽魚推出了“冬眠計劃”,其核心邏輯源于對經濟環境的預判與預期管理,并從管理層到基層員工均達成共識,即接受經濟下行期收入不再持續增長、甚至可能下滑的現實,聚焦于 優于同行”的競爭目標而非單純追求增長,通過預期調整為后續運營動作奠定基礎。
在創始人看來,唯有建立這樣的預期管理,才能避免陷入盲目擴張做加法,否則易在環境變化中出現策略偏差。
目前該計劃已從階段性策略轉化為常態化運營機制,各門店店長均已形成一套涵蓋人工成本控制、排班優化等配置的實操方案,實現成本管控的自主落地。
潘勁用生態規律可進一步闡釋其底層邏輯:經濟繁榮期如同熱帶,物產豐富但競爭激烈,企業需如熱帶猛獸般全年擴張捕獵;而經濟下行期則類似寒帶,此時需像寒帶北極熊般選擇冬眠,通過收縮消耗、儲存實力應對環境變化。
在火鍋餐見看來,基于對經濟下行的預判,主動啟動這一 “適應寒帶” 的策略,是很多大中型連鎖餐企可借鑒的一個戰略調整方向。
最后
在餐飲業激烈競爭的今天,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許并非盲目追逐風口,而是回歸商業本質——以真誠建立信任,用效率守護價值。
越是環境不確定,越要深耕產品、尊重顧客,這不僅是生存邏輯,更是一種商業向善的長期主義。
本文轉自:火鍋餐見;作者:大龍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