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美食:饃黑 菜甜 吃好
唐博 · 2016-11-24 10:40:47 來源:紅餐網 1495
白水人實在,待客的時候也是非常客氣,主人家招呼人時一般都說“饃黑、菜甜(無味),吃好” 客人邊吃邊答曰:“好得很。”
白水人吃飯說簡單也簡單,說不簡單也不簡單。說簡單吧,早起兩個豆腐包子,一碗紅豆稀飯也成。說不簡單吧,紅白事時,也是七碟子八碗的。講究不一樣。
白水在塬上,是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兩種自然地理也造就了白水獨特的飲食習俗和文化。
老的縣志上說在飲食習俗上以食小麥為主,輔之以玉米、糜谷、菽薯等。春、秋、冬三季,一般日食兩餐,夏季多為三餐。早飯蒸饃、米湯或豆湯。菜一兩盤,辣子為必備;午飯面條,伴以辣子、鹽、醋。有的有油蔥花或少許豆腐;晚飯俗稱“喝湯”,多為饃和豆湯或米湯,一般配一碟辣子。夏忙時,加兩餐,早上是饃和“貼飯”(半后晌),伴以辣子、蒜苔。每餐離不了辣子。普遍喜食“油辣子夾蒸饃及油潑辣子寬片面”。
戰亂年間,多數家以雜糧和野菜充饑,終年不得溫飽。油鹽醬醋、調料更為短缺。鄉間有“揭的吃,打的還,跟著碌碡過個年”的民謠。小康家庭,吃飯講究高桌低凳,依輩次入座,每餐配有四碟菜。雖然是衣食無憂,但很節儉,經常念叨著:“不(緊)細不發(財)”,“稀吃三年買個牛,稠吃三年賣個牛”。聽明白沒,家產就是這樣攢下的。
當然,在太平盛世,人們在飲食上就會講究了。粗糧細作,土菜精作。蔥、蒜、蘿卜、豆芽、韭菜、豆腐,調上辣子和鹽,味道也是別具一格。野菜也是白水人的最愛,如皂芽、苜蓿芽、蕎麥芽等。秋季開始貯存青菜,人們用地窯貯藏紅、白蘿卜和大白菜,隨時取之食用。有些地區許多家庭用大缸、小缸漬酸菜、淹芥菜,食之鮮美可口,別具風味。當然,這都是過去,現在四季都可吃到蔬菜,物流又發達,窯藏青菜的人家越來越少了。
白水的包子是當地一絕,別處還真吃不到這個味。白水人早上習慣吃包子,當然除了包子還有麥面饃、糜面饃、玉米面饃、蒸餃,滋卷等。
白水的面條也是品種繁多,如桿面、扯面和掛面、刀削面、紅苕剁剁、饸饹、水餃、麻食、蕎面窩窩等等,形不同,味也不同。
印象中,白水人吃的就是那么簡單,其實不然,當地婚喪喜慶宴客,也是相當地隆重,一般是請本縣名廚制作。過去是八仙桌,每桌8人,現在是圓桌,每桌10人。客人入席時按年紀長幼或社會地位排座次。上菜時通常先上九碟子,是涼菜,喝酒菜。接下來是熱的菜,即換菜,為五點梅(五樣菜)。根據家境不一樣,還有七樣、九樣的,多至十一、十三樣。家庭富裕的還會整幾個高級酒菜,魷魚、雞、海參之類,此謂喝酒菜。酒喝畢了就上吃飯菜,通常是九碗菜,肉多且呈塊狀者謂之裝碗席,肉少呈片狀者叫漂碗席。
同在白水,北原、史官地區在宴客時就與其他鄉鎮不同,早起待客“吃炒酒”。是個啥呢?濃辣子湯中放大麥仁、涼粉、豆腐、豬下水、大肉片和血般(血般的制法是在豬血中拌以蕎面或玉米面,加各種調料蒸制而成)。早飯就很硬(實在)!中午算是正式開始,當地人說吃席(又稱坐席)。按規矩坐好,先喝茶,必備茶點,一般是五盤,中盤必須是果子(油炸的,又名餳圪瘩),其他四盤是時令糕點。
等人到齊,儀式開始,就起酒,一般先上六個菜,必有涼盤。主人都是很有文化的,端酒挨個斟酒,斟完,主人給大家鞠躬,說句客氣話:“請客出席,耽誤酒量”。客人要站起,回一句:“立起喝香”。主人又說“席位窄,禮儀不周,吃啥沒啥”。客人再回答:“擺下一桌子,好得很”。然后主人說“大家就位”。客人開始喝酒吃菜。吃飯時,主家到席位旁說:“饃黑、菜甜(無味),吃好”。客人邊吃邊答曰:“好得很!”(文/朱立挺)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