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美食之黃饃饃、油饃饃(上)
唐博 · 2017-08-24 17:36:25 來源:紅餐網 5453
陜北人吃的食品,往往帶有很濃厚的地域色彩,那原材料,那制作方法,甚至那食用時的種種講究,都和外地不一樣。“黃饃饃、油饃饃”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兩種,也是陜北人最愛吃的兩種,陜北人說起來時,眉飛色舞。西安城里有許多陜北人,包括陜北籍干部,他們從老家帶來的食品常常就是“黃饃饃、油饃饃”。我母親是陜北人,在世時最愛吃的食品就是“黃饃饃、油饃饃”。我的表弟從陜北到西安來時,也往往帶著“黃饃饃、油饃饃”。
“黃饃饃、油饃饃”都是用糜谷制作的食品。陜北盛產糜谷,簡單點說,用糜谷面制作的饅頭就叫“黃饃饃”,制作的油糕就叫“油饃饃”。從最南端的縣到最北端的縣,整個陜北地區都不例外。
制作與食用糜谷面饅頭與糜谷面油糕,有許多講究,許多學問。
糜谷有兩種,一種叫做硬糜子,加工后便是通常說的小米,多半用來煮小米稀飯;一種叫做軟糜子,加工后叫作軟黃米,制作“黃饃饃、油饃饃”就得要這種軟黃米。也有將軟黃米與硬黃米摻在一起制作的,如橫山縣的黃面饃就是新硬黃米和少許軟黃米一起制作的。我們先說“油饃饃”,即油糕。在陜北,都是用軟黃米做的油糕,卻又有“軟”、“硬”不同的分別。陜北北部,一般吃的是“硬”油糕;南部靠近關中的幾個縣,包括黃陵縣、富縣、宜君縣,洛川縣,吃的是“軟”油糕。
所謂的“軟”油糕與“硬”油糕,一個明顯的區別是,“硬”的厚,“軟”的薄。有一個說法:甘泉以北的油糕是“鞋底子”,甘泉以南的油糕是“鞋墊子”。但這還只是二者在形式上的區別,主要的本質的區別是,“硬”的在制作時沒有發酵,軟的經過了發酵。所以,“硬”油糕比較容易消化,可以多吃幾個;“軟”油糕不容易消化,雖然好吃,卻切切不可以多吃。
“軟”油糕的制作過程較為復雜。第一步是將軟糜子碾磨并過籮,成為細粉。先去皮,用清水泡透,到能夠以手搓成面粉狀為原則,撈出瀝干,再行碾磨成糜子粉,這時的糜子粉還較粗糙,要用細籮慢慢篩過。用清水浸泡,要掌握時間,若是時間太長,泡得過于粘糊,便不能上碾,不能過籮。一般頭一天夜里浸泡,大約浸泡七八個小時;次日凌晨上碾。改革開放前,大多在鄉村常見的那種石碾子上碾磨,或者套毛驢,或者人推碾子。如今大多改用小鋼磨,方便多了,不過,這樣的糜子粉群眾普遍認為沒有過去的好吃。
第二步是蒸糕。過程也不簡單。先將準備制作“軟”糕的糜面粉取出四分之一,用滾開水攪拌成稠糊狀,攤到籠屜上蒸半小時。籠屜上須放籠布。再將這蒸過的四分之一熟糜面,與未經蒸制的四分之三生糜面均勻地攪合起來,盛入盆中,放到熱炕上,蓋上棉被,讓它發酵。發酵后,再入蒸籠蒸熟,取出后晾一晾,到不燙手時,滾成仿佛手臂膀般條狀物,讓它涼透。這就是軟糜子糕。
上述蒸制過程是十分講究的,其中還有一些有趣的說法。那將四分之一糜面粉蒸熟的過程,叫做“蒸角子”。為什么?因為那生面粉半干半濕,能夠在案板上堆作一個圓錐體,只須切掉一角,便是四分之一。
第三步才是炸油糕。將軟糜子糕切成約半公分或更薄一些的片狀,入油鍋炸至黃亮后取出。此時的形狀,就像一把梳子,上半部分橢圓。由于質地很軟,用筷子夾在中間,提起來時,自然折合;本身帶甜味,可以不蘸糖吃,也可以蘸糖吃或者加了蜂蜜吃。(文/何金銘)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陜菜網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