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梨園宮劇院餐廳(一)|《陜西餐飲產業發展報告》(2016)連載
中國國際食學研究所 · 2017-02-04 16:49:58 來源:紅餐網 2551
千年滄桑凝歌舞?? 美食品鑒梨園宮
——西安梨園宮劇院餐廳
摘要:隨著消費者對餐飲服務細節的要求不斷提升,就餐環境、就餐內容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對餐廳的選擇,餐飲企業只有在完全分析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消費者所需,才能吸引消費者眼球,贏得市場。梨園宮劇院餐廳正是一家匯集中華南北美食的,演繹戲曲五大劇種,并融合西方芭蕾歌劇的劇院型餐廳,該餐廳以打造視覺、味覺享受為主體,以弘揚中國特色民族文化為己任,是一家獨具創新內涵、巧妙將傳統審美特色和現代精神相結合,能夠同時滿足消費者對菜品和藝術的雙重審美的劇院式餐廳。
關鍵詞:梨園宮;劇院餐廳;文化;
西安梨園宮劇院餐廳(資料圖)
一桌兩椅,演繹千萬家庭;一個舞臺,變換山川大地。戲曲演員跑一圈圓場,便是千里之外;念一句道白,便已過數十春秋。一方灶臺,養育千萬家庭;一次翻炒,做出芳香美味。一副碗筷,品味中華美食;一張餐桌,裝盡千年文明,一句道白,演繹人間悲歡!梨園宮劇院餐廳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梨園文化的美學意蘊和它的獨特魅力,創新具有現代精神內涵的梨園文化,讓生、旦、凈、丑演繹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別開生面地將戲曲和美食融匯在一起,讓人們在品味精美的一日三餐中更能體會到藝術的賞心悅目,為人們的城市生活增添一道文化色彩,可謂是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結合的典范。
一、梨園文化由來已久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處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名動一時,后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梨園”出處大致有二:一是清乾隆時進士孫星衍于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記載:“……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樹,因名曰梨園。后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進一步考證了梨園的來歷。
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并存的一個果木園。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后、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后來經唐玄宗李隆基大力倡導,梨園由原來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場所,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囊括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表現形式的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親任“梨園崔公”(相當于現在的校長)。崔公以下有編輯和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不僅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親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著名文人編撰節目,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孫大娘等人都擔任過樂營將的職務,他們不僅是才藝極高的著名藝術家,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詩人杜甫在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曾感嘆公孫大娘的舞姿豪邁奔放,“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并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有一位書法家名張旭,自從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其草書有了飛躍式的長進。“梨園”不僅造就了一批中外聞名的藝術家、文學家和詩人,更在舞蹈和音樂等藝術領域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未完待續)
以上內容摘自《陜西餐飲產業發展報告》(2016),此報告由王喜慶主編,在紅餐網中國國際食學研究所專欄連載。歡迎大家訂購!聯系人:梁老師,聯系電話:13201776909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60篇
文章
150929
閱讀量
中國國際食學研究所由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喜慶研究員擔任所長,以餐飲產業規劃、餐飲街區規劃、shopping mall街區規劃、小品牌餐飲孵化、產品研發等為主導,旨在弘揚中國飲食文化,助推食學發展。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