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餐飲機器人拜師米其林星級大廚,接下來會怎么樣?
· 2018-06-05 10:02:42 來源:36氪 2521
除了在計算機、互聯網、工業等標準化場景,機器人還能幫助人類做哪些看上去難以“標準化”的事情?
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MIT)工程專業畢業生Michael Farid、Braden Knight、Luke Schlueter和Kale Rogers湊在了一起,他們希望讓高品質健康食品變得更廉價,于是便創立了 Spyce 餐廳。
Spyce 是一家快餐店,一頓飯菜的價格在 7.5 美元左右。而與傳統快餐店不同的是,Spyce擁有一個機器人廚房,做菜過程不需人員參與便可完成。
Kale 表示,“我們需要一組機器人廚師,它們可以烹飪出美味且富有營養的食物,并在自動出菜后自主完成后續的清理工作。” 如果讓這一過程自動化,將能節省很多人力和時間成本。
2015年四人完成了項目模型的設計,2016年畢業后便成立公司開始著手開店。今年5月3日,Spyce餐廳在波士頓市中心開業了。
當顧客進入餐廳時,服務員會引導他們到一排觸屏菜單前面,顧客便可以開始下單。目前菜單包含六種套餐,有含拉丁美洲、地中海和亞洲等地區菜肴。每款菜的價格為7.5美元,客戶也可額外增加其他食材。
下單完成后,機器人會將原材料傾入一個全自動旋轉感應炒鍋中,并完成翻炒過程。而為了方便顧客從柜臺的另一側觀察“做飯”的過程,幾位創始人還將炒鍋設置成向柜臺傾斜的角度。食品加工完成后,服務員將為其添加裝飾并完成擺盤,最終送到顧客面前——這一系列過程控制在 3 分鐘左右,而傳統餐廳一般在點單后 6 分鐘才開始上菜。
創始人之一的 Luke Schlueter 表示,店內這七臺旋轉炒鍋有“嚴格的溫度控制系統”,所以能保證每道菜都是“標準化”的。
向鍋中倒入食材
翻炒
自動出菜
事實上,Spyce 并不是“機器人做飯”或無人餐廳概念的開創者。總部位于舊金山的餐廳Easta,通過iPad接受訂單,并通過自動化機器分發食物。然而,Easta雖利用機器人平臺提升了前端效率,但是食物還是由廚師烹飪;加州初創公司Miso Robotics開發了一款名為“Flippy”的廚房助手機器人,并將于2018年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Easta關閉了在紐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加州伯克利的5家餐廳,只留下2家位于舊金山本部的門店繼續運營。Easta宣稱是“擴張太快,菜品質量無法保證”。缺少溝通的“無人餐廳”無法及時接受客戶反饋,因為服務帶來的良好用戶體驗也無法達到。
所以說,當我們思考“機器如何代替人”的時候,應全面考量其在場景中能達到何種結果。因為在某些行業中,機器人還無法完全替代人類所有工作,所以標準化的建立需要考量每個環節。
例如在餐飲行業,Spyce 為了避免無法及時獲取到顧客的反饋,于是在餐廳中配置了兩位員工;為了解決“機器制作快餐不好吃”的問題,創始團隊請來了米其林明星總廚 Daniel Boulud,而 Daniel 在聽過 Spyce 的理念后,不僅出任了公司的烹飪總監,還為餐廳投了錢。
未來,Spyce 團隊將繼續完善這家餐廳的運作流程,并準備在波士頓開設更多分店,分店形式將以。Spyce 的出現給餐飲業和自動化行業帶來了新的可能,相信會有更多這樣的團隊推出結合本地特色的“機器人餐廳”。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