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首開游樂園!“搶娃大戰”升級了
曾冉 · 2025-09-08 16:29:45 來源:火鍋餐見 242
1、餐飲“親子風”再起:海底撈加碼了
2、用孩子抓住家庭,跟著大牌抄作業
3、不是誰都能分蛋糕,幾點注意事項
餐飲“親子風”再起 海底撈加碼了
這個開學季,河南周口一家幼兒園因“豪華兒童餐”走紅網絡。龍蝦、鮑魚、榴蓮等輪番登場,三餐兩點不重樣,人均餐標僅20元,被網友稱為“夢中情園”。
這種關注孩子飲食和體驗的趨勢,不光出現在幼兒園,餐飲巨頭們也紛紛瞄準親子市場,試圖通過更貼心的產品和服務吸引家庭客群。
其實,親子餐飲并非全新概念。早些年,麥當勞、肯德基就靠“兒童餐配玩具”吸引孩子與家長。而如今,親子餐飲變得更專業、更豐富了,不再只盯著“吃”,更注重玩樂體驗與情感互動。
這當中,海底撈的“頻頻動作”引發行業關注——
7月底,海底撈深圳方大城店Hi樂園開始試營業,主打“一吃海底撈,帶娃沒煩惱”,備受關注。
與我們通常見到的那種兒童游樂角不同,它是一個覆蓋0-18歲的多齡段游樂園玩耍區,不僅有專業人員托管,還有固定互動表演,如巡場舞蹈、魔術、變臉等,同時能承接生日聚會、畢業聚會。
游樂園里,海洋球波波池、滑滑梯、積木區、沙池區、畫畫區、投影區……小孩子喜歡的游樂設施都有,一些邊角地方都包得嚴嚴實實,地面軟墊也鋪得很到位。
不僅有小哥哥小姐姐全程守護,還有歡樂小丑哥哥帶著玩。同時,海底撈還精心準備了很多親子活動,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做手工、做趣味游戲。
玩累了小姐姐還會幫忙倒水喝,玩餓了也不要緊,海底撈專為小朋友設計的兒童餐,可愛的造型讓人看了就食欲大增。
單次消費滿99元就能免費玩,還沒吃飯的話可以先付68元,吃完憑小票退款,或者用349撈幣兌換。
小紅書上,家長們紛紛評價:“以后帶娃吃海底撈終于不用全程‘盯娃’了”“不用追著跑、不用催著吃,這才是帶娃吃飯該有的樣子啊”……
而8月底,海底撈首家社區店在北京昌平區沙河鎮開業,不再緊盯一線核心商城,而是扎根居民樓下,以“多品類、長時段、輕量化” 玩法瞄準社區 “一老一小” 及家庭客群,打造 “家門口的餐廳”。
在定價方面,海底撈社區店價格更加親民,還針對家庭、兒童等客群設置針對性套餐。
其實除了海底撈,其他餐飲品牌這幾年也在積極布局親子賽道。
西貝是最早發力親子賽道的品牌之一。從2017年推出”七彩兒童餐”到2022年進一步組建專業團隊升級餐品,現在還定期開展親子廚藝課和生日會,將用餐轉變為親子互動體驗。有數據顯示,2024年西貝兒童客流超過548萬人次。
九毛九則通過IP化場景切入市場,將“超級番茄”主題融入餐廳設計,并成立媽媽顧問團優化體驗。其家庭客群占比超80%,單店日售兒童餐超200份......
一個孩子帶動一桌消費 跟大牌抄作業
親子消費潮的卷土重來并非偶然,背后有著深刻的消費市場變化。
據行業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兒童餐市場規模已達3623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5000億元。在餐飲行業存量競爭加劇的當下,兒童餐市場卻逆勢上揚,成了大家都看好的新藍海。
更關鍵的是“家庭連帶效應”:一個孩子背后,往往跟著2-4個家長,客單價比普通食客高,消費頻次也更穩定——畢竟“孩子愛吃”往往比“家長覺得好吃”更能拴住回頭客。
消費主力變遷是核心推動力。80后、90后父母成為育兒主力軍,他們的消費觀念與上一代截然不同。這些年輕父母自己就是吃著洋快餐長大的一代,對外出就餐有著天然的接受度。同時,他們更加注重孩子的體驗感,愿意為優質的就餐環境和服務付費。
火鍋行業的轉變尤其能說明問題。按理說,火鍋是“親子短板王”:鍋底大多是辣的,孩子吃不了;吃火鍋時間比較長,孩子很難坐得住,坐不住就容易哭鬧,家長也吃不好;桌椅、餐具也不是為兒童設計,家長吃飯時還要分心照顧孩子,體驗感大打折扣。
但就因為家庭客群潛力大,火鍋品牌反而成為“寵娃”最積極的選手。怎么補短板?他們的辦法很實在。
先解決“吃什么”。除了推出不辣的番茄鍋、三鮮鍋等清淡鍋底,還設計了專屬兒童套餐,比如把食材做成小動物形狀,搭配蔬菜、雞蛋,兼顧營養與趣味性。
以熊喵來了為例,該品牌在兒童餐飲上頗具巧思:一方面主打1.1米以下兒童餐免費,降低家庭消費門檻;另一方面將餐具設計成動物爪子的模樣,內里搭配薯條、雞米花、小西紅柿、貓爪糕等孩子喜愛的食物,從餐品到餐具全方位貼合兒童喜好。
再解決“怎么帶”。嬰兒椅、兒童餐具等已成為基礎標配,更貼心的服務則聚焦于“陪伴式體驗”的創新。部分品牌通過設置專人服務,為兒童提供游戲引導、繪本共讀等互動,緩解家長帶娃吃飯的壓力。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海底撈,針對兒童客群,推出安全游樂設施與免費托管服務,小朋友在工作人員帶領下,可以玩積木、做游戲、滑滑梯,家長無需全程“盯娃”,只需安心用餐。
最后解決“玩什么”。為了讓孩子在等位和就餐后不會因無聊而哭鬧,許多餐飲品牌推出了豐富的餐前和餐后娛樂服務。常見的做法就是在等位時提供免費小零食。
撈王鍋物料理做的更細致,會為小朋友提供畫紙、彩筆和趣味盲盒,讓他們邊畫邊玩;而鴻姐老火鍋不僅推出專供的寶寶餐,部分門店還設置了兒童游樂區,進一步拓展孩子的活動空間。
這些變化背后,是火鍋行業的思路轉變:親子服務不再是“額外成本”,而是能提升客戶粘性、拉高客單價的“利潤中心”。
再往深里說,現在餐廳搶的是“家庭消費”這個場景。海底撈的游樂園、西貝的廚藝課、九毛九的兒童店,都是在爭這個市場。誰抓住了家庭,誰就抓住了長期客源。
不是誰都能分蛋糕 幾點注意事項
雖然親子餐市場前景廣闊,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餐飲品牌都能跟風入局,經歷上一波親子餐廳倒閉潮的品牌對此記憶猶新。熱鬧背后,風險與挑戰同樣存在。
首當其沖的就是成本問題。
親子餐廳需要在餐廳中融入兒童娛樂業態,這意味著,運營成本相對普通餐廳更高;專業托管人員、互動表演團隊的人力成本多,兒童游樂設施的維護、衛生清潔更費錢。更麻煩的是,孩子一玩就是兩小時,翻臺率低,收入可能被成本抵消。
第二個就是安全風險。
孩子的安全是家長最關心的,也是餐品品牌的高壓線。樂園里的設備是否安全、托管人員是否專業、兒童套餐的食材是否新鮮等,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引發輿情危機,對品牌造成致命打擊。
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簡單的“兒童餐+游樂區”模式已經不夠看了。餐飲品牌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要么在餐食上創新,要么在體驗上差異化,否則很難在日益擁擠的賽道中脫穎而出。
定位沖突也是潛在風險。
高端商務餐廳如果強行加兒童設施,可能破壞原有調性;主打”一人食”的輕食品牌如果搞親子場景,反而會流失核心客群。如何平衡“親子需求”和“原有定位”,是門技術活。
本文轉自:火鍋餐見;作者:曾冉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