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美食之話說攪團
唐博 · 2016-11-30 14:03:20 來源:紅餐網 3961
攪團,名不見經傳,真正的民間食品。關中和陜南的貧苦農民,幾乎家家都吃,吃了不知幾百幾千年。先前沒聽說有誰稱贊過它,公社化期間,我多次到商洛地區,常聽人把攪團叫作“哄上坡”,意思是說,盡管填飽了肚皮,下地干活時,剛爬上坡,就餓得腸腸肚肚咕咕叫,一點不耐饑。1995年秋天,在關中西府隴縣東南鄉演峪山村,我問當過多年基層干部的康致強老漢對攪團有何評論,他說:“食堂化時吃了一年的攪團,胃都吃酸了。如今見了就犯心酸。”
然而攪團似也不可小看。既然老百姓吃了許多年,便屬有功之物。既吃之,即便在窮苦時不得已,卻也不會沒有一定的發展與提高。尤其是不會沒有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民風民俗滲透其間。而且由于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水平與條件的改善,攪團也如其他許多普通食品一樣,可能變得身價百倍。所以,我還是決計要對攪團作一點了解與評說。
攪團的制作方法,可以說很簡單。但也不易做得很地道。一般用包谷面均勻地攪拌于滾開的鍋中,邊撒面粉邊攪拌,要攪得十分地均勻,無一點疙瘩方好。俗話說:“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攪團,要害就在這一“攪”之上。成品大約可以形容為較稠的糨糊。只是吃時也有若干不同的款式。最普通的吃法是:將做熟的攪團用勺子盛在碗里,澆以熱湯菜,即可食用。若要變換花樣,還可用一種特制的漏勺,將熱的攪團盛入,漏進涼開水盆中,成蝌蚪狀,這叫做魚魚,或者粉魚,或者蛤蟆骨斗,可澆熱湯吃,可涼調吃,也可炒了吃。還有一法,將攪團趁熱倒入盆碗之中,待涼透后,慢慢地倒出來,切成條塊,燴了吃、炒了吃、涼調了吃,皆可。在貧窮的過去,只要稍有可能,人們也是常常變換方式地來吃這極普通極不值錢的攪團的。而若是有點兒改善生活的條件時,那攪團也不總是特別令人厭惡的。譬如在燴攪團塊時,用了酸香撲鼻的漿水菜,而又加以上好的油潑辣子,再調點香菜末和蔥花,滴幾滴香油,這是很好吃的,至少應該歸類于粗糧細作。還有一點,老陜吃攪團,大多要調辣子,調得碗里紅如血,吃罷嘴角一片紅,耍的就是這個辣。
在當過演峪山村生產隊長的康致榮老漢家,我按照當地最典型的方式吃著攪團,聽他們說關于攪團的故事。這吃法是:將攪團盛在一只大盤子里,每人一小碗用醬油醋和辣椒油調成的汁子,然后一筷子一筷子地蘸了來吃。這故事更有趣:原來,隴州人不只常年四季吃攪團,還規定了幾個必吃攪團的黃道吉日。第一是農歷的年盡日,早飯必是攪團,說法是:“三十早上吃攪團,一年到頭夠攪纏。”“攪纏”者,花費也、花銷也、用場也,總之,吃了這一頓攪團,這一年將不愁生活過于艱難。縣土地局的駕駛員葛師傅更有妙解,他說:“攪團是個沒頭沒尾的東西,所以象征著無窮無盡。”還有一說:“纏紅”,認為攪團諧“團圓”音,吃了將紅紅火火,無災無難。正月初五也是必須吃,但說法卻截然不同,叫做“粘窮土”,或者“斷窮土”,是要將先前的窮苦氣,一下子掃除干凈,用那能夠粘貼東西仿佛糨糊的攪團來完成此項大任。還要先將屋里屋外的臟土垃圾打掃干凈,堆放于遠離家門的一處,上邊置一大的爆竹,放響后再吃這一餐攪團。再過兩天,正月初七,又吃一次,叫做“纏魂”,或曰“拉魂”,因了這一天是人七日,為使一家人等個個平安,用攪團把魂纏得緊緊的,拉得住住的。真是同一個攪團,不同的日子,便有不同的用場。人是最會玩花樣的,一個極普通極平常的攪團,編造了這樣許多名堂來吃,我們這個星球上的萬物都望塵莫及。
關于吃攪團須蘸調料汁子,未見過未吃過可能鬧笑話。“文化大革命”時干部被下放農村勞動,有一南方同志,第一次吃攪團,看那糨糊般的東西,真有點“老虎吃天,無處下口”。猶豫片刻,拿起筷子夾一塊往嘴里塞。覺得實在不是味。老鄉看他不懂,告訴他:“蘸著吃。”這個“蘸”,老陜說起來和“站”沒有任何差別,他聽了一楞,怎么?吃這東西還要站著而不能坐著?他雖不理解,終究站了起來。老鄉看他站起來,以為他客氣,又說:“蹲著吃,蹲著吃。”他倒是聽明白了這個“蹲”字,“蹲”就不是站,于是再坐下來。老鄉見他又往口里送白攪團,連忙又說:“蘸著吃,蘸著吃!”他莫名其妙地又站了起來。這個“蘸”字,他還是沒聽懂。糨糊般的攪團,若不蘸了調料汁子,確是難以下咽的。這故事,是我的堂弟媳辛亞玲講給我的。她讀了登在《陜西廣播電視報》上我所寫關于攪團的文章,認為需要補充這樣一個故事。
1995年在隴縣演峪山村吃攪團的事,一晃就過去了十三年。攪團的身價不知不覺竟提高了許多倍,如今它已經大搖大擺地走進飯店、賓館的各種宴席,并且成為許多人的喜愛。當然也經過了改進,增加了不少新原料和新的制作方法。攪團也在與時俱進。我剛剛跟原法門寺博物館館長韓金科到西安一家專門經營陜西地方飯菜的“雜糧食府”去用餐,那里就有好幾樣攪團上市,都很受歡迎。需要蘸著調料汁子吃的那種也有,只是那調料汁子也按照不同人的口味分別盛在精致小巧的碗盤里,人們大概再也不會發生當年那站起來還是坐下去的誤會了。(文/何金銘)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和“來源:紅餐網”;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餐網對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加入作者專欄請聯系小編微信 :cjm190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