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錕:川菜怎么做,才能征服外國人?
羅小山 · 2019-03-31 22:35:00 來源:紅廚網 3604
《紅廚紅菜》
專訪全國具有高超廚藝的大廚
旨在把那些嚴謹認真的大廚推出去
讓更多的人群看到他們的存在
從成都到墨爾本,從無到有。
這是一個中國廚師出海發展的故事。
這也是一個廚師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
《紅廚紅菜》第157期
傅錕
“江湖”餐廳創始人
墨爾本餐飲投資人
移民澳洲
▼
如果有人告訴你,做廚師可以移民澳洲拿綠卡,你會信嗎?
傅錕信了。
2002年,偶然在報紙上看到“澳洲接納廚師技術移民”的消息后,傅錕就決定了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彼時,將近而立的傅錕正在“傣家樓”“大院壩”擔任主廚,而“卞氏菜根香”“紅杏酒家”“銀杏”等餐廳的主廚均是由其師兄們擔任。這幾家餐廳當時在成都已頗有名氣,傅錕在成都,也算是個有頭有臉的大廚。
然而,這名正步步逼近成功的大廚,卻突然放下一切,生意不做了,菜不炒了,一心只想去澳洲,讓周邊的親戚朋友議論紛紛,“傅錕是被傳銷迷了心竅吧!”
盡管不被理解,傅錕還是堅定自己的出國目標,毫不動搖。
然而,要想移民澳洲,首先就要懂英語,并通過“雅思”考試。這對于毫無英文基礎,且年紀已不小的傅錕來說,是極其困難的,學英語,成了傅錕最大的難題。
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為此,他甚至推掉所有工作,報名四川大學雅思培訓班,從早上六點起床到晚上十點,一整天時間都是在學習中度過,就連上床睡覺的時候,他也在抓緊時間練習聽力,聽著雅思的聽力教材入眠。
就這樣,經過三次的失敗,兩年的自虐式學習,傅錕終于通過了雅思考試。
2005年,傅錕成功取得綠卡,帶著太太、孩子移民澳洲墨爾本。
創業失敗
▼
待業學習兩年多,工作多年的積蓄幾乎消耗殆盡,2005年抵達墨爾本時,傅錕全身上下僅有五千澳元。
迫于經濟壓力,他到了唐人街的餐館打工。但是他并不甘于此,他有一個更大的理想——在澳洲開創屬于自己的“餐飲生意”。
當時,墨爾本的中餐市場主要以西化粵菜為主,川菜市場一片空白。
“川菜是藍海!”自認為發現了巨大商機的傅錕,興沖沖地與朋友合資開了在澳洲的第一家餐廳“麻辣誘惑”,專做川菜。這時,他到澳洲僅僅才八個月。
可是餐廳開得急,關得也急,“麻辣誘惑”很快便虧損倒閉。
這場失敗,不僅讓傅錕陷入經濟危機,也一度讓他萬念俱灰,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質疑——餐廳無人問津,是我們中餐不受歡迎?還是自己手藝不行?
痛定思痛,傅錕通過了解分析,終于明白,其實并非咱們中餐不好,也并非自己廚藝不過關,而是在于菜品和消費者的需求不匹配。
因為,每個市場有每個市場的偏好,要想打入主流市場,就必須要去了解市場,并為之改變,與之融合,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菜品。把我們在國內吃的東西,原封不動地照搬到國外市場,其實不過是在自嗨。
而事實證明,自嗨的結果就是“失敗”。
再戰江湖
▼
俗話說“適口者珍”,自嗨一定要不得,尤其是做餐飲、做廚師。于是,傅錕決定走出唐人區,去學習了解當地烹飪技藝和飲食文化。
正好此時,南方航空公司開通了墨爾本到廣州的直航,需要招聘一個懂英文的中餐大廚。于是,自問英語還算可以的傅錕,便前去應聘。經過多重考核,傅錕得以進入了南方航空公司工作,成為南航廚師團隊里的一員。
在南航工作兩年多,傅錕學到了很多東西,如低溫慢煮、快速降溫等西餐烹飪技巧,以及食品營養、食品衛生、中央廚房、食品制作加工等烹飪相關知識。
對于這段工作經歷,傅錕稱,自己受益匪淺,讓自己對于墨爾本的餐飲市場,有了真正的認識和了解,而這,也讓他在以后的再次創業獲得了成功。
“嘿,要不再試一下,把失敗過的事情再做一遍?”2009年,傅錕的一位舊友向他拋出了一起開川菜餐館的提議。而恰巧不服輸的傅錕,這兩年也正憋著一股勁,想要向澳洲人民證明川菜的魅力。
“在什么地方跌倒,就在什么地方爬起來。”傅錕這次重開的餐廳,還是叫做“麻辣誘惑”,經營四川特色小吃。
這一次,他終于獲得了成功,持續三年生意火爆。
然而,此時的傅錕卻感到危險。這時候,市場上的川菜大多重油、重麻辣,大量使用添加劑。如此下來,十年之后,川菜會是什么樣子?
傅錕認為,這并不是川菜大廚所應追求的東西,必須要有所改變,要堅持技術和創新。
2011年,他以川菜大廚的身份,進入澳門賭王James Packer(詹姆斯·帕克)旗下酒店Crown Casino(澳洲皇冠賭場)工作,與香港明閣曾超敬師傅、新加坡香宮莫杰強師傅等多位世界知名的米其林中餐大廚合作,一共做了四年。
傅錕稱,這是自己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的四年,能夠與這些世界頂級的粵菜大廚一起合作,讓自己的技術水平有了飛躍性的提升,對美食也有了全新的理解,讓自己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菜應該如何做才能適應西方社會。
△傅錕與前朗庭酒店集團中餐行政總廚曾超敬
攻克澳洲
▼
在澳洲,華人餐廳基本都是以廣東、香港的粵菜為主,除粵菜之外,中國的其它菜系,澳洲人對之知之甚少。作為川菜廚師,傅錕對此一直不忿氣,在他看來,以川菜為代表的中國內陸菜系,有很多的美食值得人們去品嘗和回味,他相信,中國的內陸菜系在澳洲也會有市場。
于是,2015年,傅錕和朋友在澳洲開了第三家川菜餐廳,取名為“Bowl BowlDumpling”,中文名譯作“江湖”。他希望通過這家餐廳,把川菜帶入澳洲的主流餐飲市場。
但是,要讓澳洲本地人認可,卻困難重重。
首先,要解決人們對川菜的認知缺乏問題,因為大部分澳洲人并不知道川菜。所以,傅錕需要找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川菜元素,清晰地告訴客人,這是一家什么樣的中餐館。
那么,怎樣向客人傳達這個信息呢?傅錕想到了“餃子”。
在國外,水餃、烤鴨、炒面、宮保雞丁等,都是標志性的中國菜品,是連接東西方餐飲文化的橋梁,人們只要一看到這些菜,就會自動跟中餐聯系起來,而成都的“鐘水餃”又是川菜的其中一個代表。于是,傅錕決定用“餃子”來作為餐廳的招牌,并以餃子命名餐廳(餐廳英文名Bowl Bowl Dumpling,直譯即“碗碗餃子”)。
而當把喜好中餐的澳洲客人帶進餐廳后,又如何去傳達“我是做川菜的”呢?
傅錕的方法是調料的運用,辣椒、豆瓣醬等富有川味標志的調料,都是他不可或缺的法寶。
但這并不是說,餐廳所做的菜品,都是像國內市場上流行的單一麻辣口味。實際上,川菜的烹飪方法和技藝是非常多樣化的,以豆瓣醬、辣椒等作為調味基礎的川式口味,也是極其多變的。比如像餐廳的招牌菜——純手工制作的鐘水餃,它的口味就極其豐富,集甜、辣、酸、咸等多種口味為一體。此外,姜、蒜、韭菜等的味道也完美混合于其中。
除了認知問題外,傅錕還必須要解決一個問題——飲食偏好和口味問題。
澳洲人所喜好的中餐,和國內所推崇的中餐,是完全不同的。海外中餐和國內中餐,實際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如果照搬國內的中餐模式,在國外極大概率都會以失敗告終。因此,要想在海外市場贏得一席之地,就要去做融合,適應當地的市場需求。
傅錕的餐廳開在 Fitzroy & Collingwood 街區,這是墨爾本最出名的文化藝術區,也是諸多美食餐廳的聚集地。2018年英國哈里王子出訪澳大利亞時,便曾到此用餐。這里的人十分注重健康飲食,重本味,偏清素,對食物有著極高的要求。
“在這里開餐廳,尤其是開川菜餐廳,是極具挑戰性的。”川菜是江湖味極濃的一個菜系,較為粗獷且口味重。那么要如何去做調整,使之適合當地人的飲食要求呢?
傅錕的做法是,首先從食材下手。
一是嚴選好食材,花椒、辣椒、豆瓣醬等調料,都是從國內甄選最好的空運而來,而餐廳所用的全部食材,也是要求一定要新鮮的、品質有保證的。
二則是嚴格遵守各種食品安全與健康要求,禁止使用味精、增味精等調味品與添加劑。
其次,在烹飪時,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留食物的原味和營養。為此,他會在烹飪時融入一些西方烹飪手法,如餐廳的代表菜品之一“川式低溫炭烤和牛”就運用了低溫慢煮的做法。把和牛抽真空后,以六十五度低溫慢煮兩個小時后放涼,然后再用中式炭烤法,把和牛烤至八成熟,改刀切片,配以川式口味蘸料食用。
此外,根據不同類型客人的需求,傅錕對餐廳的其它菜品也做了調整。如“gluten free(無麩質)”飲食者的無面粉蛋白質要求,易過敏者的食物過敏要求等。而在菜單的設計上,也考慮到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加入了配酒。餐廳的配酒,都是為了搭配川菜的風味精心挑選的,甚至還請來了品酒師挑選搭配。
傅錕的一系列努力沒有白費,這家名為“江湖”的川式中餐廳,逐漸贏得了市場的認可,餐廳在 Zumato 、Google 和 Facebook 上都有著超高好評,并獲AGFG 評選為“2019年墨爾本亞洲餐廳里最受喜愛的餃子”(AGFG是澳大利亞獨有的美食評價體系,評選嚴苛程度不亞于米其林,至今已有37年歷史)。
結語
▼
2005年移民,至今,傅錕在澳洲已打拼了十四年。
因移民海外,他錯過了國內川菜大爆發的發展機會,與成為多家知名川菜品牌的股東失之交臂。但對此他并不遺憾,“人的一生,有得必有失”,自己雖然錯過了一些機會,卻也得到了很多東西,起碼,學會了英文,實現了把川菜打入澳洲餐飲市場的夢想。
“現在中餐在海外才剛起步,或許,這又是下一個黃金十年呢,只是換了國家,換了食客。”傅錕說道。
【傅錕紅菜】
大刀回鍋肉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麻婆豆腐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黑蜂蜜藤椒炸雞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鵝肝醬魚香茄子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川式低溫炭烤和牛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紅廚紅菜》往期精彩回顧
記者 | 羅小山
本文為紅廚網原創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