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也門廚師:人生最好的10年,7年在廣州奮斗
吳多 莫偉濃 · 2020-06-12 16:13:22 來源:廣州日報 3018
在中山八路,有一家叫作慕卡拉的阿拉伯餐廳,其中一位廚師默德來自遙遠的也門濱海城市穆卡拉。2010年來到廣州,除了因戰亂切斷出國通道而留在家鄉的3年,十年里,默德有7年在廣州。他在朋友開的貿易辦事處學習、到不同的餐廳當廚師,憑一己之力養活一家八口人。“中國是我的第二國家,我愛廣州。”采訪中,默德常說起這句話。
受疫情影響,今年初默德沒能回成國,不能上班的時候他宅在宿舍休息,減少出門。3月起,默德回到餐廳,但周邊童裝批發市場的阿拉伯采購商們并沒有明顯多起來,餐廳并不忙碌的工作讓他有了新的打算——一邊做廚師,一邊看看能不能做點外貿生意。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會說中文、了解廣州的默德有了在這里開創事業的迫切愿望和信心,他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在廣州書寫自己的創業故事和美好未來。
來穗經歷:2010年來到廣州,靠當廚師養活一家八口
見到默德是在他工作的慕卡拉餐廳,餐廳的名字正是源自他的家鄉穆卡拉。“老板也是也門人,穆卡拉在我們那是美食之城。”默德告訴記者。下午3時,只有零星客人前來就餐,默德和記者閑聊起了自己與廣州結緣的來龍去脈。
來廣州前,在以美食聞名的家鄉,默德是一名廚師,家中有三個姐姐、一個妹妹、一個弟弟,一家共八口人。“在我們那里,女孩是不能出去工作的。”默德說,身為長子的他,到了理應挑起養家糊口重擔的年紀,于是在朋友的鼓勵下,20歲的他決定來廣州闖一闖。2010年初到廣州時,朋友在這里把外貿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得益于他的幫助,默德快速適應了這個陌生的大都市的生活。“廣州(哪里)都好,我很喜歡這里。”他說。
在朋友的外貿辦事處學習了5個月,默德還沒有準備好開自己的外貿辦事處。有廚師這一技之長,他先在廣州火車站附近的草暖公園一家餐館找到了工作,順便自己做點外貿小生意,去大沙頭的電器城采購一些手機配件,寄回老家售賣。“很多同鄉做外貿,服裝、包包、鞋子、手機配件這些在老家賣得很好。”默德說。
2015年左右,默德回家續簽工作簽證,因戰亂導致航班切斷、簽證辦理中止,他在老家滯留了3年多。等到隔壁國家阿曼恢復簽證業務,2018年他又回到廣州。先是在小北路的也門餐廳,后來又到中山八路的慕卡拉餐廳,默德干的還是廚師。“阿拉伯米飯有很多種,紅米飯、黃米飯都是我拿手的。”提起自己的本行,默德有些自豪,他指著餐牌上的圖片告訴記者,這些雞肉Mandi(一種包含了米飯和肉的阿拉伯食物)、羊肉Mandi都是他做的,十分受客人歡迎。
廚師是個辛苦的行業,疫情前,在慕卡拉,默德每天從早上9時工作到晚上9時,一個月總共只有兩天休息時間,且只能半天半天地輪休,但他不覺得苦。“給家里每個月寄2000到2500元,夠全家一個月吃飯的開銷。如果家里要買東西,就多寄500元。”默德說,只要肯干,在廣州做廚師的收入相對于老家,還是十分可觀的。
奮斗故事:自學普通話, “攢”下20多位中國好友
跟默德交流并沒有太大障礙,問了才知,他的普通話是自學的。默德剛來廣州時,有一位也門朋友會英語、中文,他跟著這位朋友學了一些,第一句說的是“你好嗎?”學習了一段時間,默德還是沒有信心,他害怕自己說不好中文,沒有辦法談生意,他并沒有在朋友的“傳幫帶”下開起辦事處,而是選擇替人打工當廚師。
深知學好語言的重要,默德開始了自學之路,他有時跟餐廳的中國同事學,有時跟著翻譯軟件學,“一年就能聽懂簡單的句子,難一點的詞語就打開翻譯軟件,輸入阿拉伯語,然后轉為中文學習。”盡管下班休息的時間比較少,默德對學中文還是充滿了熱情。會聽、會說,還能通過手機里的拼音輸入法打出漢字,和中國人聊天,默德的自學能力讓人有些稱奇。“看翻譯軟件里會有中文的拼音字母,就照著在手機上打出字了。”他說。“默德的微信玩得比我們還好。”他的同事馬女士說。
會說中文,給了默德很大自信,他可以無障礙地出去購物、游玩、甚至做小商品的采購,唯一缺的是時間。平時默德沒什么時間去工作、宿舍以外太遠的地方逛逛。到過幾次北京路買衣服和鞋子,爬過兩次白云山,去過金沙洲、大沙頭、淘金,這是他在廣州為數不多的游玩過的地方,盡管如此, 他還是很喜歡這里。“廣州是個賺錢的好地方,還有很多朋友幫助我。”默德說的朋友,既包括也門在廣州的同鄉、朋友,也包括在中國認識的朋友。“也門的有20多個,中國的也有20多個。”默德算了下,在廣州七年時間里,自己在工作中結交的中國朋友不少,他們會教默德去哪里采購生活用品,總是對他心懷善意。
抗疫故事:疫情期間盡量不坐地鐵,期待疫情過去開啟新事業
今年初,2年多沒回家的默德原本準備回趟家。疫情突如其來,默德留在了廣州。“想家,想媽媽。”默德說,老家通信條件落后,每天的信號都不穩定,大部分時間自己只能通過和弟弟的文字聊天、電話了解父母的近況,如果弟弟說當天信號好,他才有可能打一個視頻電話。
2月份的疫情期間,像大多數廣州人一樣,默德一直在餐廳的員工宿舍休息,每天看看電視、玩玩手機和做運動。除了出去采購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外,他基本不外出,外出也盡量不坐地鐵。默德說,有一次他坐地鐵,發現沒有人愿坐在旁邊,“有些人誤會我們是剛從國外入境的”。 默德說,這種心態他能理解,之后一段時間里他盡量不去遠的地方,盡量不搭乘公共交通,也盡力配合防疫措施,包括不聚會、少出門、戴口罩、測核酸等。“我愛中國,不給中國人添麻煩。”他表示。
受疫情影響,面向阿拉伯采購商的慕卡拉生意不如從前,默德的月薪也從7000多元降到3000多元,他漸漸萌生了新的想法——在廣州開啟自己的外貿事業。收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廣州闖蕩多年,又有語言技能傍身的默德變得更加自信,加上家里負擔的減輕,30歲的他對于在廣州成就一番事業有些躍躍欲試。“兩個姐姐出嫁了,弟弟還在讀書,過三四年就可以出來做事。” 默德說,弟弟總在電話里總問他有沒有做外貿的打算,說可以在老家和父親一起幫忙賣貨。
慕卡拉的老板是默德心中的成功榜樣,默德跟仍滯留在土耳其的老板商量,希望能有完整的一天休假或者一個月連續的幾天休假,能讓他在上班之余,到廣州甚至隔壁城市的各大市場找找貨。“還是想做電子配件,不過也有朋友在做包,都在了解。”默德說,廣州的貨品并不便宜,老家的消費能力有限,必須找質優價廉的貨品才能有利潤空間,還有就是通過大宗采購降低進貨成本,他和朋友約定以后一起拼單采購。“我在廣州很久了,再也不像剛來時那么怕。” 默德說,如今自己變得成熟,想以后在廣州安家立業。
現如今,莫德只期望疫情能早點過去,一來餐廳的生意能逐漸好起來,二來,自己可以有航班回家看看,三來,他已經迫不及待想要開始他的外貿新事業。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