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余種沿海地區(qū)河海鮮,做廚師的一定要認識(下)
· 2021-02-01 15:45:00 來源:紅廚網(wǎng) 5729
作為廚師,我們常常要到各地工作,而每個地方,都會有一些當?shù)氐奶禺a(chǎn)食材。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水產(chǎn)種類繁多,有的品種,甚至很多人都不認識,那就讓我們的菜品開發(f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今天,我們就把沿海城市部份常見河海鮮,在這里一一列出,以助大家多認識一些水產(chǎn)食材。
紅鰭鲌
?
廣布于全國江河湖泊,肉食性,刺多,但肉質(zhì)鮮嫩,在淡水魚中屬高價值魚。
半滑舌鰨
?
俗稱玉禿、龍脷、箬鰨、牛舌頭、鰨目魚、鰨米等。身體扁平,呈舌狀,兩眼居于左側(cè),鱗小。
其分布很廣,我國黃渤海、東海、南海海域均產(chǎn),在沿海各地有較大養(yǎng)殖規(guī)模。肉質(zhì)鮮美,出肉率高。
大鱗舌鰨
?
俗稱鞋底魚、牛舌魚、龍脷魚等。一般體長15-30cm,相對于同屬的幾種細鱗舌鰨而言,其鱗片較粗。清蒸、紅燒、干煎等是常見吃法。
舌鰨科常見的食用種另有半滑舌鰨、日本須鰨、短吻三線舌鰨、焦氏舌鰨、紫斑舌鰨...…都長得巨相似。
帶紋條鰨
?
俗稱花鰙鰨、花板、花牛舌、花鞋底、虎皮、花條鰨、花手絹等。我國沿海均產(chǎn),東海尤多,一般體長12cm左右。
大菱鲆魚
?
原產(chǎn)于歐洲大西洋海域,1992年被引進中國,按其英文名Turbot 音譯為“多寶魚”。
區(qū)分鰈形目(比目魚)通常可按嘴巴位置來分別:左鲆右鰈,左舌右鰨(觀察時將魚有眼一側(cè)朝上擺正)。
褐牙鲆
?
牙錐狀,大型而鋒利,是兇猛的肉食性底層魚類,最大體長可達1m,是我國近海至日本沿海一帶的西北太平洋海域中,體型最大的鰈形目魚類之一。
因其肉質(zhì)鮮美,是名貴的食用魚類,魚頭則是“鴉片魚頭”的來源之一。
角木葉鰈
?
俗稱“鼓眼”,眼大,兩眼于頭右側(cè),前方各具一短棘。在鲆鰈類中口感拔群,我國沿海均產(chǎn),黃渤海產(chǎn)量較多。
格陵蘭庸鰈
?
進口海鮮,商品名“馬舌鰈”。原產(chǎn)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最大個體可逾1m,重45kg。
身體常被切塊出售,而分割下來的頭部,就是大名鼎鼎的“鴉片魚頭”。市售的“鴉片魚頭”,還來自牙鲆、箭齒鰈等。
黃鰭馬面鲀
?
馬面鲀是一個泛稱,一般指的都是輻鰭魚綱鲀形目中鱗鲀科和單角鲀科的魚類。因其魚皮粗糙如砂紙,扒掉后才能入饌,民間也俗稱其為扒皮魚、剝皮魚、剝皮牛、橡皮魚等。
國內(nèi)常見種有黃鰭馬面鲀、綠鰭馬面鲀、密斑馬面鲀、擬綠鰭馬面鲀、單角革鲀、中華單棘鲀等。
綠鰭馬面鲀
?
我國沿海均產(chǎn),最大體長可達23cm,曾是我國海洋捕撈的主要對象之一,上世紀70年代后期,其產(chǎn)量僅次于帶魚。高價值食用魚類。
斑鰶
?
我國沿海均產(chǎn),肉質(zhì)鮮美,但作為鯡科魚類,自然免不了多刺的弊端,因此在漁鄉(xiāng)售價極為低廉。油煎或炭烤,甚美。
美國西鯡
?
美國西鯡(美洲西鯡),多刺,但肉質(zhì)鮮美,常被作為長江鰣魚的替代品。如今,“長江三鮮”之一的鰣魚(曾在長江、閩江、珠江等水系中常見),野外已基本滅絕。
今天我們在市場上能買到的,基本是這種引進養(yǎng)殖的美國西鯡,還包括進口的長尾鰣、太平洋鯡等同屬其它種。
黃鯽(黃鰶)
?
中國沿海均產(chǎn)。頭短而小,體型單薄,魚刺又密又多,吃起來很麻煩,而且出水后易爛、難以保存,故價格低廉。
但鮮美異常,應了一句民諺“好吃的肉長在骨頭邊”。推薦香煎——經(jīng)過煎炸,魚刺也變得酥脆。
鳳鱭
?
因其尾部分叉、尖細窄長,形似鳳尾,固又俗稱“鳳尾魚”;立夏后值其抱卵期,滿腹魚子,故又稱“子鱭”。
與這些年價格被炒上天的刀魚是近親,多干炸食用,大多口感出眾,缺憾是細刺極多。
刀鱭
?
又稱刀魚,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淺海,初春生殖季節(jié)進入淡水區(qū)作生殖洄游。洄游到江中產(chǎn)卵的,稱為“江刀”;就此定居在通江湖泊中的,則為“湖刀”;還有一部分到了近海便不再洄游,是謂“海刀”。
江刀名列“長江三鮮”,清明前最為“腴而不膩、鮮美稱絕”。
日本鳀
?
廣泛分布于渤海、黃海和東海,是出了名的“離水爛”,故甚少鮮食,多加工成魚露或小魚干。常見的海蜒干,多數(shù)是用它曬干做成的。
綠鰭魚
?
有小爪子、有七彩翅膀,故俗稱綠翅魚、綠鶯鶯,在沿海菜場里賣得極便宜。
其容易與紅娘魚混淆,區(qū)別是前者吻突鈍圓,后者較尖銳。
褐菖鲉
?
俗稱虎頭魚、巖頭虎、石九公、石狗公等。南北沿海均產(chǎn),性兇猛、貪食。雖然體型小了些,勝在肉質(zhì)鮮嫩潔白,故也稱“假石斑魚”。鰭棘有毒囊,處理時需避免被刺傷。
湯氏平鲉
?
多見于東海,朝鮮、日本亦有分布,體長可達30cm,產(chǎn)量不豐,沿海城市海鮮菜場可偶爾見之。
鲬
?
俗稱牛尾魚、竹甲魚、扁頭魚、老頭辮子魚等,我國沿海均有分布,為低價值魚,但肉份厚實得很,像根肉棍子一般,而且是蒜瓣肉,魚刺也較少。
絨杜父魚
?
因其穩(wěn)重少動,俗稱“先生魚”、“石頭魚”;也因頭部背面多見瘤狀隆起,皮膚密布小型疙瘩,又俗稱為“疥疤魚”。肉食性,滋味甚佳,我國南海、黃海海域均有分布。
棘鼬鳚
?
鱈魚的其中一種,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食,一般體長30cm,最大可達70cm,產(chǎn)于黃海、東海、南海,但產(chǎn)量不高。
赤魟
?
一種軟骨魚,又稱老板魚,浙地俗稱“黃鲼魚”,也常按諧音寫作“黃夫魚”。煮熟后,膠質(zhì)豐富,軟骨的口感也好,只是略帶氨味。
鮟鱇魚
?
又稱蛤蟆魚,深水底棲肉食性魚類,生存策略是“看見什么吞什么”,巨能吃,故其胃袋總是鼓鼓囊囊。
其賣相不佳,但在日料中備受推崇,謂之全身可以“七吃”(肉、肝、鰓、皮、鰭、卵巢及胃袋),甚至被譽為“傳說中的七種美味”。?
鱗煙管魚
?
俗稱火管梭、馬鞭魚、竹魚等。分布廣泛,是我國最常見的一種煙管魚,多被漁家混入雜魚堆里,按低值魚出售,一般是紅燒或做成雜魚煲。
大吻斜齒鯊
?
在東海漁獲中,算是產(chǎn)量最大的小型食用鯊類,做成“鯊魚羹”挺好吃,要訣是多加些米醋。
海鲇
?
俗稱老頭魚、胡子魚、赤魚、青松魚等。產(chǎn)于東海、臺灣近海、南海。腥味較大,但肉質(zhì)幼嫩;煮熟放冷,打凍后,膠質(zhì)豐富。但胸鰭下側(cè)位有逆鉤的硬棘,具上皮毒腺性,被刺中有灼痛感。
三疣梭子蟹
?
俗稱鮮白蟹,最大優(yōu)點是肉多,結(jié)實飽滿,而且,肌肉中有一種獨特的鮮甜味。
在江浙一帶,滿膏三疣梭子蟹的地位,與頂級陽澄湖大閘蟹相比也不遑多讓。
紅星梭子蟹
?
主要分布于南海和東海海域,是三疣梭子蟹的近緣種,兩者在外形上很相似,區(qū)別是紅星梭子蟹頭胸甲表面有三個血紅色卵圓形斑,非常搶眼,故民間俗稱為三點蟹、三眼蟹。
因其個頭、膏黃、肉份均無甚亮點,在梭子蟹屬里算是低端貨。
擬穴青蟹
?
與體型更大的鋸緣青蟹相比,擬穴青蟹雖然不以個頭取勝,但若論味道,在所有蟹類里面,都有資格拿下冠軍。
區(qū)分:鋸緣青蟹的蟹螯和最后一對蟹腳上面有明顯的網(wǎng)狀花紋,體型較大,最大重達3公斤;擬穴青蟹背甲呈淡青綠色,蟹足無明顯的網(wǎng)狀花紋,體型相對較小,性情也相對溫和。
另有主產(chǎn)東南亞的欖綠青蟹,螯足呈橘紅色,腐質(zhì)臭味濃重。
日本蟳
?
俗稱石蟹、石鉗爬、石甲紅等,為中型可食用蟹類,常見規(guī)格為2兩左右,我國沿海和日本海均產(chǎn)。其甲殼厚而硬,吃時容易硌牙,但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
武士蟳
?
主產(chǎn)于東海和南海,是常見的中大型食用蟹類,但產(chǎn)量不豐,相對來說肉比較少。
銹斑蟳
?
俗稱十字蟹、紅花蟹等,在粵、瓊、閩等南方熱帶海域多見,肉質(zhì)口感與鮮味出眾,在產(chǎn)地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花蟹高”之謂。
細點圓趾蟹
?
我國黃海、東海產(chǎn)量最高,捕后極易發(fā)生黑變,口感和觀感均較一般,在漁鄉(xiāng)常被當作下腳料處理,售價在梭子蟹科里基本墊底。
中華絨螯蟹
?
俗稱大閘蟹、河蟹、毛蟹等,最明顯的特征,莫過于那對長滿濃密棕褐色絨毛的蟹螯。由于國人對其十分熟悉,這里就不作過多介紹。
天津厚蟹
?
俗稱白玉蟹、旁元蟹、蟛蜞蟹等。清醉后的白玉蟹,鮮滋滋,咸津津,拿一只嘬嘬含含,可以吃上老半天。
元代《至正四明續(xù)志》:“彭越蟹雖小,鹽酒醉之,異于常蟹”。
日本大眼蟹
?
俗稱沙蟹、泥蟹等。廣布于日本以及中國東南沿海、山東、渤海灣、遼東灣、遼東半島等地,數(shù)量巨大。
但因個體較小,經(jīng)濟價值不高,漁鄉(xiāng)一般是生腌、做蟹醬或炒食。受熱后,蟹腳往往脫落。
首長黃道蟹
?
產(chǎn)于太平洋東北部,商品名為“珍寶蟹”。
市場上常見的“面包蟹”,則為普通黃道蟹(食用黃道蟹),產(chǎn)于大西洋的東北部、北海和地中海海域。區(qū)分要點是其大螯和各步足頂端均為黑色。
堪察加擬石蟹
?
商品名為阿拉斯加帝王蟹,大型深海冷水蟹,全身遍布堅硬的小凸刺,有4對明顯的“大長腿”。因其體型巨大,有"蟹中之王"的美譽。多自俄羅斯進口。
斑節(jié)對蝦
?
俗稱黑虎蝦、金剛蝦、大虎蝦。體色多為墨綠色、深棕色和土黃色環(huán)狀色帶相間排列。雌性個體大于雄性,一般體長為25cm,最大長達33cm,體重逾500g,是對蝦屬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凡納濱對蝦
?
原產(chǎn)于南美洲,俗稱南美白對蝦,身體淺青灰色、半透明并布滿黑色小點,是全球三大養(yǎng)殖對蝦中單產(chǎn)量最高的蝦種。
日本囊對蝦
?
俗稱“竹節(jié)蝦”“斑節(jié)蝦”“花尾蝦”等,是對蝦科里經(jīng)濟價值最高的蝦種。
從名稱到形貌均易造成混淆的是斑節(jié)對蝦(黑虎蝦),區(qū)別是斑節(jié)對蝦是最大的對蝦,個體體重可超過500克;日本囊對蝦就小多了,且尾巴上有一抹銷魂的黃藍相間的花紋。
哈氏仿對蝦
?
因其外殼光滑,俗稱“滑皮蝦”。趁新鮮做成醉蝦,是浙東沿海常見吃法,俗稱“嗆蝦”。
中國毛蝦
?
小型蝦類,身長只有1-4cm,中國沿海均有分布,捕獲后難以保存,能吃到鮮品,是海邊人的專享福利。中國毛蝦及其近親日本毛蝦,是我們吃的蝦皮、蝦醬的主要來源。
脊尾白蝦
?
俗稱“江白蝦”,雖然名字里帶一個“江”字,但它并非淡水蝦,而是一種生活在近岸淺海和河口的海水蝦類。
白灼之外,比較有特色的做法,有苔條江白蝦、醉江白蝦、梅干菜燒江白蝦、咸蛋黃焗江白蝦等。
中華管鞭蝦
?
俗稱紅頭蝦、滿堂紅、大腳黃蝦、大腳黃蜂、紅頭弓等。分布于黃海南部、東海和南海。頭胸甲較大,易脫落,但肉質(zhì)爽口,鮮味頗豐。
羅氏沼蝦
?
俗稱馬來西亞大蝦、淡水長臂大蝦等,原產(chǎn)于東南亞,其淡藍色的長臂辨識度很高。
體長可超過30cm,重量逾500g,素有“淡水蝦王”之稱,我國南方地區(qū)養(yǎng)殖較多。
棘刺龍蝦
?
背上有許多棘刺,體色多為紅褐色或是藍綠色,分布于挪威南部至摩洛哥,隨著海鮮產(chǎn)業(yè)的全球化,近年有大量進口。
我國沿海出產(chǎn)的本土龍蝦,也多達10余種,如:中國龍蝦、錦繡龍蝦、日本龍蝦、天鵝龍蝦、長足龍蝦、斑點龍蝦、黃斑龍蝦、雜色龍蝦等。
美洲螯龍蝦
?
俗稱波士頓龍蝦、緬因龍蝦等。體色通常為橄欖綠或綠褐色,體長一般為20-60cm,重0.5-1kg,分布于大西洋的北美洲海岸,近年來多進口我國,價格較親民。
但真正意義上的“龍蝦”特指龍蝦科物種,故美洲螯龍蝦并不算是正統(tǒng)的龍蝦。?
紅斑后海螯蝦
?
體表呈粉紅色,腹面為淡粉紅或白色,體長通常為9-12cm;卵呈藍色,比較奇特。
其分布于日本、菲律賓及中國的黃海南部、東海、南海。殼厚且堅硬,口感一般,產(chǎn)量不多,價格中上。
毛緣扇蝦
?
俗稱蝦蛄排、琵琶蝦等,主產(chǎn)于熱帶、亞熱帶海域。
與易混淆的九齒扇蝦的區(qū)分:齒多(胸甲側(cè)緣齒密集且小),顏色深的是毛緣扇蝦;齒少(胸甲側(cè)緣有7-8個大齒),顏色淺的是九齒扇蝦。
蝦蛄
?
市場上最常見,俗稱皮皮蝦、瀨尿蝦、蝦爬。在浙江寧波,另有“砸水撲”“花不來蟲”“蝦埠彈”等叫法。
東海區(qū)以每年4-6月間最為應季,因正值雌蝦蛄產(chǎn)卵,膏滿黃肥,只只都是“赤心蝦蛄”,其鮮甜嫩滑的肉質(zhì),隨時都好吃。推薦白灼、清蒸、生腌、椒鹽、香辣。
棘突猛蝦蛄
?
俗稱富貴蝦。大型蝦蛄,體長可達30cm以上,體背呈淺褐青色,尾柄偏綠色,尾柄中央的兩邊有一對明顯的深色斑點,主要分布于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
其不僅長得猛,價格也猛,基本與龍蝦不相上下。
虎斑烏賊
?
背面直至頭部具橫條斑紋,狀如虎斑,因而得名。
一般說的“烏賊”,是指烏賊目的物種,特點是周形鰭(環(huán)繞身體一周,好似一圈圍裙)、有厚硬內(nèi)殼(俗稱海鰾鞘)。
國內(nèi)常見的烏賊,另有曼氏無針烏賊(日本無針烏賊)、金烏賊等。?
中國尾槍烏賊
?
鰭長可超過胴長的1/2,兩鰭相接呈縱菱形,主產(chǎn)于南海。
常見的魷魚,還包括太平洋褶柔魚、阿根廷滑柔魚、莖柔魚等。其共同特征是:頭部具10條長短不一的腕足,身體筒狀,后端變細,身體末端兩側(cè)有一對呈三角形的鰭。
短蛸
?
俗稱八爪魚。小型章魚,各腕較短,其長度大體相等。我國沿海均有分布,是市場上最常見和價廉的一種章魚。
長蛸
?
俗稱“望潮”。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肉質(zhì)脆嫩彈牙,章魚之中頂頂好吃,沒有之一。
浙地處理望潮,講究些的,要拌上草木灰或搗爛的辣蓼,不斷地摔打——經(jīng)此處理,口味就會更其爽脆。
望潮紅燒,表層的膠原蛋白和調(diào)料相遇,能形成濃油赤醬的自來芡。
真蛸
?
產(chǎn)量大,我國沿海均產(chǎn),俗稱大八爪魚、八帶蛸等。最大體長可達60cm、體重2.5kg以上。日料中烹煮較多的章魚(如刺身、櫻煮、握壽司、章魚丸子等),一般都是這種。
真海鞘
?
外觀呈橙紅色或鮮紅色,體表生有很多乳頭狀突起,由于其怪異形狀,固又俗稱海菠蘿、海紅心、海奶子等。
其原產(chǎn)于日韓海域,近年在遼寧、山東等地已有引進養(yǎng)殖。常用作刺身,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海水味濃郁,食用價值較高。
中華仙影海葵
?
俗稱沙蒜,是一種食用海葵,其口感獨特、味道鮮美,為高檔海產(chǎn)品,分布于太平洋沿海和我國東海海域。
單環(huán)刺螠
?
俗稱海腸,鮮美度感人,碾成粉末甚至可當味精。
其主要分布在黃海、渤海沿岸,呈粉粉嫩嫩的肉色,長筒形,體表光滑且具蜜汁凸起,還會噴水,神似一種人體器官。
海蜇
?
民間習慣上把可送上餐桌的水母,統(tǒng)稱為“海蜇”。主要就是海蜇科海蜇屬的海蜇和黃斑海蜇。其中,前者又占據(jù)了絕對多數(shù),占比逾80%以上。
此外,能吃、好吃的“海蜇”,還有口冠水母科的沙蜇,以及葉腕水母科的葉腕水母和擬葉腕水母。
黃泥螺
?
俗稱吐鐵、泥螄、泥糍、梅螺、泥板、麥螺、麥螺蛤、錢螺醢等。狀如蠶豆,殼脆薄,足發(fā)達。
國內(nèi)主產(chǎn)于浙、蘇、遼、魯?shù)鹊氐某遍g帶泥砂灘涂。腌制后的黃泥螺,肉脆鮮美,是寧波著名的“壓飯榔頭”。
褐管蛾螺
?
殼面灰白色,披有黃褐色的薄殼皮,并布有距離不太均勻的紅褐色螺旋紋,其外殼表面幾乎都會附著一個海葵(主要為日本麗海葵),主產(chǎn)于黃海南部與東海,水煮后味香。
卡民氏峨螺
?
俗稱風車螺,產(chǎn)溫帶淺海。常見吃法是鹽水氽煮,既方便快捷,又能體會原汁原味的鮮美。吃時以牙簽扎進海螺肉里,順螺殼的方向轉(zhuǎn)動,螺肉就會“脫穎而出”。
其容易與脈紅螺混淆,區(qū)別是后者殼口內(nèi)面橘紅色,具棕色條紋;而風車螺殼口內(nèi)面呈白色。
太平洋潛泥蛤
?
商品名為象拔蚌,原產(chǎn)于加拿大和美國的北太平洋沿岸,一般用作刺身,在東亞及我國南方地區(qū)極受追捧。
其虹吸管長約15-20cm,最長可伸展至1m以上,形似象鼻、肥大粗壯,不能縮入殼內(nèi),還會噴水,在“辣眼睛”的海洋生物中榜上有名。
中國鱟
?
中國鱟(中華鱟),俗稱馬蹄蟹,有“生物活化石”之稱,近年數(shù)量大減,已被評定為瀕危物種。
與易混淆種圓尾鱟的區(qū)分:圓尾鱟尾劍明顯長于背甲;而中華鱟的尾劍與背甲長度大致相等,且個頭比前者大許多,腳爪與側(cè)面也略有不同。
黃鰭東方鲀
?
肝臟及卵巢均含河豚毒素,劇毒。
按照國家規(guī)定,除人工養(yǎng)殖的紅鰭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以外,其余種類的河鲀均不得流入市場。
懷氏兔頭鲀
?
體長可達30cm,產(chǎn)于東海、臺灣近海、南海。
在眾多河豚魚中,兔頭鲀屬雖然屬于低毒級別,在浙地也常見被加工成“烏狼鲞”,但始終風險不小,宜謹慎食用。
相關(guān)鏈接:150余種沿海地區(qū)河海鮮,做廚師的一定要認識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