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長江流域永久性禁捕!這些食材或再難上餐桌!
· 2019-07-03 18:58:08 來源:紅廚網 1911
與往年一樣,自踏入7月份以來,長江、黃河、珠江、淮河、閩江等流域,為期4個月的2019年禁漁期結束。
不過就在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通知公示了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要完成漁民退捕,實現全面永久性禁捕。
長江流域正式全面禁捕
▼
農業農村部漁業局統計,近年來,長江每年的捕撈量不足10萬噸,僅占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
原本漁產富堯的長江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鱘、長江鰣魚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早期資源量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了90%以上。
而長江刀鱭(刀魚)、鳳鱭(鳳尾魚)、中華絨螯蟹(河蟹)等特許捕撈物種受競爭性捕撈影響,資源也顯著衰退,部分漁民為了生計開始竭澤而漁,進一步破壞了長江的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形成了生態越捕越糟、漁民卻越捕越窮的局面。
有鑒于此,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對禁捕進行了明確要求:
1、在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2019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今后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2、2020年底以前,完成長江干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漢江、大渡河等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工作,2020年起實現常年禁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禁捕期結束后,在科學評估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另行制定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管理政策;
3、在大型通江湖泊(主要指鄱陽湖、洞庭湖等)除保護區以外的水域由有關省級人民政府確定禁捕管理辦法,可因地制宜一湖一策差別管理,確定的禁捕區2020年底以前實行禁捕;
4、長江流域其他水域的禁漁期和禁漁區制度,由有關地方政府制定并組織實施,要實行保護恢復與可持續利用相統一的管理制度。
此外,包括四川、湖北等地也出臺了詳細方案,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禁捕正在逐步推進中。
禁捕帶來的好處
▼
長江是我國第一長河,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24種,長江特有魚類177種,所以長江也被譽為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寶庫和經濟魚類的原種基地。為保護這些珍稀物種資源,我國先后在長江流域建立了332處水生生物保護區,這些保護區是長江水生生物賴以生存和穩定繁衍的根據地和大本營。?
漁業資源是可再生資源,根據專家測算,長江魚類繁殖周期約為3年左右,如果實施10年禁捕,可使多數魚類完成三個世代的繁殖周期,能夠從根本上遏制長江流域漁業資源持續衰退的趨勢。
因此,國家決定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保護區以外的水域,暫定實行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這些食材或許再難上餐桌
▼
受水域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等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長江刀鱭(刀魚)、鳳鱭(鳳尾魚)、中華絨螯蟹(河蟹)等特許捕撈物種的競爭性捕撈影響,上述食材資源已經嚴重地過度捕撈,資源顯著衰退,捕撈產量驟減。
每年清明節前后,“天價刀魚”都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恰恰說明刀鱭、鳳鱭和中華絨螯蟹的開發利用量已經超過了物種資源的承載量。
據介紹,近期農業農村部經過科學論證和廣泛征求意見,從專項捕撈管理、漁業資源保護和長江生態系統修復等角度綜合考慮,發布了《關于調整長江流域專項捕撈管理制度的通告》,決定從今年2月1日起,就已停止發放長江刀鱭(刀魚)、鳳鱭(鳳尾魚)、中華絨螯蟹(河蟹)的專項捕撈許可證,這也是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禁捕的政策需要。
這也意味著,起碼在十年內,餐桌上再難見到長江鰣魚、刀魚、鳳鱭、中華絨螯蟹等長江特色海鮮食材;而鄱陽湖等重要淡水湖泊出產的諸如大閘蟹等河鮮、湖鮮,或許也難逃高價。
對于長江永久性禁捕,
你有什么看法?
歡迎留言分享!
新聞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經濟日報,21世紀經濟報道。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