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外賣大戰”……餐企還能做什么?
紅餐編輯部 · 2025-08-05 09:03:44 來源:紅餐網 3376
新常態下,餐飲品牌還有哪些穿越周期的新路徑?
本文為“中國餐飲城市行?廣州站暨《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新書發布會”圓桌論壇環節演講實錄,略有刪減,紅餐網整編發布。
在行業變革與消費變化交織的當下,連鎖餐飲品牌應該采取何種經營策略?又該如何通過創新始終保持生命力?
在“2025中國餐飲城市行”廣州站暨《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新書發布會上,紅餐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唐欣與香港內地餐飲協會創會會長、翠華集團中國區行政總裁唐一瀚,深圳市烹飪協會會長劉永忠,廣州市美食之都促進會會長、食尚國味集團董事長尹江波,蠔門九式創始人陳漢宗,蒙自源創始人李紅偉,就“品牌力建設-餐飲連鎖發展之道”的話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餐企未來一定要圍繞“健康”打造產品
唐欣:食尚國味集團的多品牌矩陣覆蓋不同消費場景,每個品牌定位不同,創新側重點有何差異?集團層面是否有統一的創新機制,讓各品牌既能獨立突破,又能共享創新成果?
尹江波:餐飲門店本身就是產品,包含出品、服務、環境、價格,這四者構成了餐飲的產品,創新就應該從這4方面去做。
從更大的層面來講,我們把產業分為——吃、穿、住、行、健康,核心都是為人民服務。當中間“穿住行”不景氣時,大家就都往兩邊“吃和健康”上擠。健康板塊門檻高,很難擠進去,所以“吃”這個產業,尤其是從事餐飲的人越來越多,店也越來越多。競爭在加劇,所以我們也感到難做。
“吃”這個產業里,很難出現大企業,因為消費者的多元性決定了品牌集中度非常低。我們可以去五星級酒店、米其林、黑珍珠餐廳吃飯,也可以到地攤上擼串,這意味著我們這個行業很難出現支柱型企業。我們無法成為一家偉大企業,但是可以一直活下去。
△廣州市美食之都促進會會長、食尚國味集團董事長尹江波
在內卷競爭中,其實餐飲人幾乎沒有太多創新。很多企業的調整,就是把大店改成小店,縮減面積,精簡產品數量,價格也在往下調,但這里面很多是被動的變化。
真正的創新跟食物有關。餐飲行業的出路在哪里?一定是圍繞著人的“健康”打造產品,要滿足兩個需求,一個是吃飽,還有一個是吃得更高級、健康。
唐欣:在當前的行業環境下,連鎖品牌應該采取何種經營思維?
尹江波:吃是剛需產業,我認為還是有機會。
對餐飲門店來講,創新包括出品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陶陶居自2015年走出廣州老西關開出第一家分店以來,堅持最好的傳承便是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門店每兩年迭代升級一次,目前已推出5.0版本。到2025年底,陶陶居全國門店數量將到達46家,十年間陶陶居沒有關過一個門店,實現了持續增長,這一切基于在出品、環境、服務等方面不斷的創新發展。
△圖片來源:陶陶居
開發更多特殊點位,不要為了開店而開店
唐欣:翠華餐廳作為幾十年的老品牌,有很多受大眾喜愛的經典港式菜品,但也面臨需要吸引年輕消費者的問題。翠華是如何在港式元素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以應對新消費潮流的?
唐一瀚:對于一些老字號,產品創新方面能做得不多。像翠華有50多年歷史,顧客群體年齡越來越大。
我們做了兩個方面的事情,首先是在創新和原來的品牌文化之間做好平衡,在經營品牌的時候,要把文化守住,文化沒了,翠華就跟普通餐廳一樣,價值就沒有了。翠華現在是廣東老字號,也拿了必點榜餐廳,我們把能打出文化特色的都做了。
顧客群體年輕化方面,我們做過一個調查,翠華在內地的消費者平均年齡40歲以上,香港50歲以上,可能再過幾年,年輕的顧客群體還會越來越少。我們考慮了兩個問題:能不能把年輕人吸引過來;一些不適合開大店的地方,能不能開小店。
所以我們做了新品牌——翠華Express,店鋪面積比較小,大多是50平方米左右,最小的是28平方米,在深圳寶安機場、廣州體育西地鐵站都能看到。翠華Express店里賣的產品,是把我們原來的產品做得精細化、年輕化,飲品占比多一點。
△圖片來源:翠華Express大眾點評店鋪
現在,翠華Express20-25歲的顧客群體是最多的,顧客平均年齡30歲以下,將翠華整體的顧客年齡層拉低了10歲。
我們開始精準開店,每一家店都要賺錢。比如翠華廣州珠江新城天環igc店,600平方米,天天都排隊。
我們也會找一些獨特的點位,比如翠華在上海復旦大學、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里開了旗艦店,在機場會開一些小店。我覺得標準化的門店模型是最重要的,不要為了多開店而去開店。
唐欣:去年到現在,香港消費和餐飲市場發生了很大動蕩,您作為活躍在兩地的資深餐飲人,怎么看?對于想進入香港餐飲市場的內地品牌有什么建議?
唐一瀚:去年,香港內地餐飲協會成立以來,在香港投資推廣署的支持下,已協助不少于10個品牌去香港,并成功落戶香港不同的大型購物中心,而其中協會副會長劉維華董事長的品牌“大榕樹下”在香港的門店每天都排隊,深得香港顧客喜愛。
△香港內地餐飲協會創會會長、翠華集團中國區行政總裁唐一瀚
我覺得不管是內地品牌去香港,還是香港品牌來內地,有三點是最重要的:落戶地點、供應鏈、人才。很多內地餐飲品牌要出海,會把香港當作第一站。從國家的發展大局來說,餐飲出海不單純是出海那么簡單,而是品牌的一個整體布局。我希望我們協會可以繼續配合國家發展順勢而行,協助及支持內地好的餐飲品牌,以內地為根、沖出香港、走向世界。
企業不要盲目創新,應該順勢而為
唐欣:深圳有非常多年輕的餐飲品牌。就您觀察到的,今年或者近兩年,有什么好的創新案例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劉永忠:我覺得不是每個企業都需要創新。首先,大家要理解“創新”的概念是什么?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利用現有的資源去創造新事物或改進現有的事物,不斷修繕自己的組織力、運營機制等迭代升級。
企業的生存跟人類的生存是一樣的,只有會順勢而變的人或企業才能生存。我在很多場合聽到“卷”,其實只要有人的地方都存在“卷”,因為只有“卷”才能使你進步,只有“卷”今天我們才會坐在一起討論未來該怎么做?
所以創新還是要根據企業自身的基因量力而行。
△深圳市烹飪協會會長劉永忠
我覺得現在不少品牌都在往標準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拓店速度加速時,當品牌還沒真正達到標準化和規模化系統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根據店鋪的所在區域,因地制宜,保證生存和投資回報。
舉個例子,點都德選址在某個社區,但不意味著其他點心品牌也能在這個社區開店,因為每個社區的人文文化、消費習慣都有差異。主要你的產品還是要適應當地的消費者,投其所好。
企業要順勢而為,不要盲目創新。品牌創始人的基因是不會改變的,最多就是隨著環境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在萬變的環境當中,餐飲企業一定要塑造自己的品牌個性,要相信自己。
另外,創始人還是要不停地學習知識,充實自己的文化,根據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強化社區及周邊服務,降低各項運營成本,從而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具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
深耕單品,圍繞“蠔”不斷探索嘗試
唐欣:蠔門九式的創新高度依賴對“生蠔”這一單品的深度挖掘。您是如何挖掘生蠔這個食材,來保持品牌活力的?
陳漢宗:創新必須在傳統的“根”上創新,否則肯定是失敗的。
我有很多創新的東西來自競爭對手,還有自己的胡思亂想。我們做了蠔臘腸、蠔罐頭、蠔黃油、蠔芝士,甚至蠔粽、蠔月餅、蠔包子、蠔扁食等,都跟我的家鄉汕尾海陸豐有關。
有一天我想做上海的鮮肉薄餅(月餅),然后去市場買了扁食皮,先用它做餡包試試。后來,我找了深圳香格里拉做淮揚菜的師傅幫忙做餡,又拿那個餡去做包子。嘗試幾次以后,就做出了獨特的扁食和蠔肉包子,還蠻受歡迎的。當然里面好多東西肯定要做一些調整和優化,我一直都在探索、分享。
還有另一個商業模塊也可以嘗試,比如我可以開小店,或者授權給別人開包子店。
△蠔門九式創始人陳漢宗
唐欣:我們知道您在傳播生蠔文化方面不遺余力,并且已經成就了不小的名氣。現在很多餐飲品牌老板也很想通過打造個人IP或企業IP來幫助品牌發展。您對此有什么好的建議?
陳漢宗:我才做了一年多,還是小白,也在探索。
現在好多餐飲老板都在拍,我覺得拍自己熟悉的、說自己的故事,這樣是最好的。之前我到處去外面拍視頻,也確實幫助了一些小店,營業額翻倍,能幫人家賦能,也是一個好事,確實很開心。比如我家鄉有一家海鮮河粉店,原來一天才賣二三十斤河粉,后來賣到了100斤。
以顧客為本,才能穿越周期
唐欣:蒙自源聚焦米線這一單品,大眾認知很成熟了。你們是如何圍繞“米線”這個核心進行創新,讓品牌始終有新鮮感?
李紅偉:作為一個25年的米線品牌,客單價20多塊,我們沒有特別多的創新,只有不停的迭代。我們是“日日迭代,月月上新,季季復盤”,把核心產品做到一米寬千米深,圍繞一個產品把它做深做透,不停迭代,產品從差異到差距做到價值創造。
前幾年火鍋很火,卷出了很多火鍋米線品牌。但我們堅持做我們的核心產品,現熬雞湯米線。現在來看我們的堅持是對的,現在火鍋米線也見不到了。前兩年生燙牛肉火鍋也很火,也卷出了很多生燙牛肉米線來。這個時候我們蒙自源也還是堅持只做現熬雞湯米線。
我們不做太多創新,但是核心產品上會不停的在迭代,不停去深挖后面的供應鏈,一切去圍繞顧客價值去突破。不管外面流行什么,或者是說什么好賣,我們還是只堅持做我們自己。
△蒙自源創始人李紅偉
蒙自源就是聚焦在米線這個品類。過去25年來一直堅持現熬源湯,堅持湯好米線才會好。把一鍋湯熬好,堅持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也可以,但是幾千個門店能堅持熬25年,這個也是很難的事情,所以這個是需要文化引領戰略定力,對外塑造現熬源湯,對內店長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熬好那鍋湯。
今年我們再把現熬源湯這件事再進行升級迭代,從現熬源湯到現熬雞湯。站在一切以顧客為中心的角度,站在顧客的視覺,站在顧客的心智更深層次的加深雞湯的重要性。雞湯是米線的靈魂,雞湯好米線好的顧客心智。
從品牌到品類,從品類到顧客購買理由,也就是顧客進店理由,顧客為什么買,從購買理由到顧客背書,再到空間展示整個旅程全面的去圍繞湯這件事兒打深打透。
其實過去5年我們都在執行第1個5年計劃。今年2025我們在執行第2個5年計劃,新的戰略規劃還是把雞湯做得更深更透,通過鮮選自選的模型,把雞湯米線這個事兒做得更加的有煙火氣,更加的貼近顧客需求。其實做餐飲后面就是規模,壩摸后面那就是農業,圍繞整個產業鏈做到真正的總成本領先。
△圖片來源:蒙自源大眾點評
其實企業不能持續發展和不能盈利最大的障礙其實是缺人才,選對人才是成功的基石。人才后面是一個強大的組織。從個人學習個人上課到現在的團隊學習,個人成長到組織學習成長也是一把手工程。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證明,組織變革是推動企業人才成長最快的辦法,治企業既不能操之過急但也不能慢,要注重細節,有長遠的目標和戰略智慧,不是只盯住眼前的利益。我們一直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讓中國米線鮮滿世界,10年20年30年乃至一代代堅持傳承只為把蒙自源品牌做好做久,把每一鍋湯熬好,完成這件事也是完成很多人的夢想,每個小店都代表著一個夢想。把這件事一米寬千米深做到極致,這就是蒙自源精神。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