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肉時,如何保證營養(yǎng)不流失?
· 2018-12-13 18:15:00 來源:紅廚網(wǎng) 3152
眾所周知,食材放久了營養(yǎng)容易流失,不同的刀法對于食材營養(yǎng)也有所損耗。今天,紅廚網(wǎng)就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幾種常用肉類的正確改刀方式,以供大家參考。
肉的分類
▼
紅肉
紅肉指的是牛、羊之類的哺乳動物的肉,因其肉色紅而得名。
白肉
白肉是一個營養(yǎng)學上的詞,廣義上是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肉類。
白肉可以包括禽類(雞、鴨、鵝、火雞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蟹等)或雙殼類動物(牡蠣、蛤蜊)等。其中,三文魚、煮熟的蝦蟹等雖然色澤呈現(xiàn)為紅色,但因其營養(yǎng)比紅肉更為豐富,因此也不能算作紅肉。
要想烹制出營養(yǎng)豐富的肉類,第一步就要從采購開始。下面就以采購紅肉為例,跟大家講解一下辨別肉類新鮮程度的方法。
看色澤
新鮮肉的肌肉有光澤,紅色均勻,脂肪潔白或淡黃色;變質肉的肌肉色暗,無光澤,脂肪黃綠色。
摸黏度
新鮮肉外表微干或有風干膜,不黏手,彈性好;變質肉的外表黏手或極度干燥,新切面發(fā)黏,指壓后凹陷不能恢復,留有明顯的壓痕。
聞氣味
新鮮肉具有鮮肉味;變質肉有異味甚至臭味。
肉類切法
▼
要知道,不同的肉,其性質也大有不同,有些即便放置時間長,營養(yǎng)也不會過多流失;有些肉切的時間越長,營養(yǎng)就會流失越多。那么,如何通過合理的改到方式,做到保留肉里的營養(yǎng)物質呢?
羊肉
切前要將羊肉的粘膜先剔除干凈,否則炒熟后會變得膜硬肉爛,吃到嘴里不好吞咽。
另外,小羊羔的腿和尾巴兩個地方肉質鮮嫩,可以隨便切;而老羊肉橫著切,一定要切薄。切羊肉時,刀與肉的紋理要呈90度的垂直,逆著肉的紋理來切,而不能順著紋理切,這樣切出來的肉片不易咀嚼。
豬肉
豬肉肉質比較細,要順著肉的紋理斜切,刀和肉的紋理還要呈水平線下刀,這樣即不會碎爛,也不會塞牙。如果逆著紋理切,炒出來的肉會散豬肉纖維細,如果橫著切,炒肉片就會變炒肉末了。
牛肉
牛肉的筋膜也比較多,并且肌肉纖維埋在里面,因此需要先去其筋膜。另外,橫切牛肉要橫著紋切斷牛肉的纖維,這樣牛肉粗纖維就很容易咬斷,如果豎切的話,牛筋就會整條地保留在內(nèi)部,難以咀嚼。
肥肉
切肥肉時先蘸上少許涼水,放在砧板上,一邊切一邊灑涼水。這種方法不僅讓肥肉不粘板,而且不會太滑,切起來還省力。
雞肉
切雞肉沒有切牛羊肉和豬肉那么多講究,這是因為雞肉肉質細膩,含筋很少橫切、斜切、順切都可以,不過順著纖維切,這樣炒的時候才能使肉不散碎,而且保有營養(yǎng)物質的同時入口有味。
值得一提的是,老母雞的肉較韌,需要用斜切或橫切的方法。
魚肉
魚肉是最嫩的,按道理來講,不管怎么切都應該沒事,但如果要片出魚肉里面的刺,這就要求順著魚紋切,也就是順著魚刺的方向。
改刀時,從魚頭后面入刀,切口貼著魚刺向魚尾方向切,這樣切正好把魚刺分離出來,卡喉的機會就小多了。
熟肉
加工成熟的肉品,肥瘦硬度不同,如只用一種刀法切,切不出所需要的形狀,容易破碎。
所以切熟肉必須用綜合刀法,即先用鋸切法下刀,切開表面軟的肥肉;當切進硬的瘦肉時,就要改用直刀切,全刀用力,直切下去。
采用此法切成的熟肉肥肉不爛,瘦肉不碎,塊片整齊,營業(yè)物質也不會伴隨汁液的流失而流失。
注:所有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