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健:受到當地客人認可的菜,才叫拿手菜
張美嫻 · 2019-01-13 21:49:00 來源:紅廚網 3932
《紅廚紅菜》
專訪全國具有高超廚藝的大廚
旨在把那些嚴謹認真的大廚推出去
讓更多的人群看到他們的存在
周明健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從廚20年,也闖蕩了20年,走南闖北去過山東、北京、海南、河南、西安……看似奔波,他卻樂在其中。
“做廚師,一定要多去不同的城市看看,去不同層次的餐廳品嘗,只有不斷地見識,才能了解食材,了解食客需求、市場需求,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這個行業。”
在周明健看來,這是作為廚師,對行業熱愛與尊重的基本表現。
《紅廚紅菜》第151期
周明健
山東濰坊金茂國際大酒店粵菜廚師長
讀萬卷書,不如有名師指路
▼
周明健從小學開始就離家在外求學,因此很早就開始學會做飯給自己吃。談及從廚機緣,周明健笑道:“奶奶和姑姑就是我的啟蒙老師。”
原來,周明健是跟著奶奶和姑姑學會的做飯,而他對烹飪的興趣,也是從那時起開始培養起來的。于是,初中畢業后,自覺讀書無望的周明健,很快就為自己的去向做出了決定——當廚師去。
對于學廚起步的艱難,周明健沒有過多介紹,但他很慶幸,自己在從廚的路上,可以遇到名師帶路。
2004年,周明健在朋友的介紹下,到南京凱悅酒店工作,認識了當時的行政總廚陳海星,并拜其為師。不同于周明健過去認識的粵菜老師傅那般保守,陳海星待周明健如親兄弟,什么都會教給他,雖然非常嚴苛,但陳海星的“以身作則”以及“說到做到”讓周明健心悅誠服。
正所謂“嚴師出高徒”,在陳海星的帶領及提攜下,周明健從一個尾鍋,很快就做到了頭鍋、總廚助理、副廚師長、廚師長……
“我跟陳海星師父共事了快14年,是他一手一腳把我帶起來的。”對于師父不遺余力的指教,周明健甚是感激。
此外,還有陳海星師父的師兄、周明建的師叔何顯強師傅,在共事期間,也讓周明健受益良多,因此,周明健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有名師指路!”
△周明健(左)和師父陳海星(右)
受到當地客人認可的菜
才叫拿手菜
▼
在跟隨陳海星學廚的過程中,周明健也去過不少城市,也是在這一路的見識與學習中,讓他對多個菜系都有所旁通。
在周明健看來,所謂的“眾口難調”,意味著菜品是否美味因人而異。每當有人問他:“你的拿手菜是什么?”他都擺擺手說沒有,“一道菜品,在廣東受歡迎,卻有可能在北方受冷落。所以,我沒有絕對的拿手菜,只有做出當地人喜歡的菜品,那才是我的拿手菜。”
因此,面對不同城市的食客,他都會思考如何融合調整,做出受當地人歡迎的粵菜。
而當下,在山東工作的周明健說,他的拿手菜是“金獎瑤柱海參卷”“蔬汁慢烹澳洲帶子”以及“蜜汁酒燒豬仔排”。
△金獎瑤柱海參卷
金獎瑤柱海參卷,是采用粵菜中的炸瑤柱,與山東的“卷餅”飲食習慣相結合,讓當地人更容易接受。
蔬汁慢烹澳洲帶子,是將粵菜的烹調方式與西餐的理念相結合,采用西餐慣用的蔬菜汁以及分子料理,來調和帶子的口味,這道菜看似西餐,卻是地地道道的中餐熱菜。
而蜜汁醬燒豬仔排,則是以粵菜的糖醋排骨與蒜香骨的做法為基礎,結合西餐的腌制方式,加入黑椒以及檸檬。因山東人不愛甜,黑椒的辣可消解蜂蜜的過甜,而檸檬則可消解炸物之膩,最后加以鐵棍山藥作搭配,葷素結合,口味適宜且營養豐富。
由于這幾道菜,既保留了粵菜融會貫通的風格,運用了西餐的擺盤,又結合了當地的食材,因此,也被周明健自認為目前最為滿意的三道菜品。
在他看來,對多個菜系都有所了解,是當代廚師該具備的基本條件,“因為時代在變遷,菜品需要多元化,只有懂得更多,才能提升菜品質量,受到食客喜歡”。
△蔬汁慢烹澳洲帶子
粵菜,一定要保證熱度
▼
雖然周明健擅長對菜品進行融合創新,但他卻同時強調:“粵菜創新不能忘本,菜品需要多元化,但絕不能失去原有的味道。”
那么,粵菜原有的味道是怎樣的?
“粵菜,講究的是食材的原汁原味、菜品的熱度以及新鮮度。”周明健說,“然而現在,很多創新菜品的方向,似乎都被誤導了,本應是借鑒學習西餐去發揚中餐,可是最終卻脫離了原本中餐應有的做法,變得本末倒置。”
周明健發現,如今在外用餐,很多菜才上來就涼了,完全沒有熱度。“但是粵菜,是一定要保證菜放到你面前是熱騰騰的,那時候才是最好吃的。”
此外,他還提醒:“享用美食,吃的就是味道,不管是擺盤設計還是營養價值,都不能喧賓奪主。就像在廣東,最好吃的魚、最好吃的粥……那些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食,幾乎都藏在犄角旮旯的小巷子里,都不會過于追求花哨,但就是味道好。而這,也是粵菜的‘本’。”
不要想著靠配方走天下
▼
雖然學過多個菜系,但周明健始終謹記自己是一名粵菜廚師,他說:“我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最擅長的當然是粵菜!”
這句話當中,有對粵菜的堅持,也有對傳統菜系的敬畏之心。
周明健發現,現在有不少年輕廚師,從入行開始,就一直待在同一個城市甚至同一間酒店,再也沒有離開過,但卻會做其它菜系的菜品,這讓他感到很不解。
“你沒去到那個城市了解過、品嘗過,是沒辦法知道當中的奧妙和精髓,也做不出好吃的菜品的。就像我去過山東、東北、海南、上海,憑著我這么多年的從廚經驗與技術,能否做出好的當地菜呢?我可能做得到,但我一定做得不夠地道。”
周明健舉了個例子:“就像廣東的拉腸,為什么同樣的原材料和手法,在外地卻做不出相同的效果?因為原材料不同,水源不同,都會對食物產生影響。”
“很多人以為,有了烹飪的基礎,只要有配方就可以做出所有菜品,但實際上做出來的菜品卻往往相差甚遠,因為配方是‘死’的,人才是活的,做菜,懂得變通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周明健認為,每個菜系都需要深耕,不僅僅是烹飪技術方面的,還有飲食文化方面的,“你只有在那里成長過、生活過,才能真正了解與掌握,才能算得上是這個菜系的廚師。如果只是會做幾道粵菜,卻沒有去過廣東,是絕對不能稱之為粵菜師傅的。”
對此,他希望,年輕廚師不要以為靠著配方就能一招走天下,“只有多出去走走,多與同行交流學習,眼界見識得到了拓展,才能了解更多食材,了解食客與市場的真正需求,做出更好的出品”。
【周明健紅菜】
巖石火焰焗銀鱈魚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粵韻風情炒老虎蝦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蜜汁醬燒豬仔扒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蔬汁慢烹澳洲帶子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金獎瑤柱海參卷
(點擊圖片,查看做法)
《紅廚紅菜》往期精彩回顧
記者 | 張美嫻
本文為紅廚網原創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