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在线观看网站-亚洲在线观看一区-亚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亚洲在线国产日韩欧美-亚洲在线精品-亚洲在线精品视频

這里的36種石斑魚,身為廚師的你,能認(rèn)識多少種?

· 2021-07-19 16:52:58 來源:紅廚網(wǎng) 13581

在開始正文前,我們先來看幾條關(guān)于石斑魚的新聞:

2011年5月1日,北海漁民在北部灣海域作業(yè)時,捕到一條230公斤的大石斑魚,一家海鮮餐館以5萬元收購了這條石斑;

2014年1月5日夜,馬來西亞漁民以拖網(wǎng)方式捕獲一條重達200公斤的野生龍躉,并以1.1萬令吉(約合人民幣18700元)的高價賣給一家餐廳的華人東主;

2016年1月1日上午,海南省瓊海博鰲鎮(zhèn)一漁民在博鰲港捕獲一條260多斤的龍膽石斑魚,當(dāng)?shù)匾患也惋嬈髽I(yè)以26000元高價采購到店;

……

類似天價石斑魚的新聞有很多,這些都足以說明石斑的珍貴與美味。

石斑魚肉質(zhì)肥美鮮嫩,營養(yǎng)豐富,深受人們的贊譽,被奉為上等佳肴,供不應(yīng)求,因而價格普遍較高。而石斑魚的種類也有很多,共163種。今天紅廚網(wǎng),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36種。

龍躉

鞍帶石斑魚,俗稱龍躉、龍膽石斑、花尾龍躉、豬羔斑、槍頭石斑魚、倒吞鱟、鴛鴦鲙、紫石斑魚等,是石斑魚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故也稱為“石斑之王”。

龍躉大多生活于熱帶、亞熱帶的珊瑚礁海區(qū)。除了在我國西沙、南沙群島及海南島南部外,國外在紅海、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亞,北達日本南部等海域也有分布,被東南亞地區(qū)推為四大名魚之首。

龍躉是海洋中的一種名貴珍饈,野生品種體重一般在三四十斤以上,最大的可達500多斤,而人工養(yǎng)殖的一般以3-20斤的為多。野生龍躉魚多藏于珊瑚礁中不輕易露面,生長較為緩慢,體型超過60厘米的龍躉魚,更是已經(jīng)在海里生活了超過20年,,非常難以捕捉。

龍躉的肉質(zhì)緊實,口感好于一般石斑魚,能做多種海鮮佳肴。雖然貨源稀少、售價昂貴,但仍受老饕們青睞。

海紅斑

赤點石斑,俗稱紅斑、海紅斑,產(chǎn)于南海和東海南部,廣東沿海產(chǎn)量較多。

海紅斑能在龐大的石斑家族中脫穎而出、躋身“四大魚王”之列,和它喜慶吉祥的大紅色外表是分不開的。海紅斑色澤紅艷瑰奇,頭、背較深,腹部顏色較淡,加上外皮富含膠質(zhì)比一般魚要厚韌一些,當(dāng)蒸熟后擱在盤里,表皮沒有破綻而顏色鮮麗。

海紅斑是高經(jīng)濟價值的食用魚,肉質(zhì)鮮美,清蒸或煮姜絲清湯均宜。香港有活魚作海鮮銷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較為昂貴的一種。

老鼠斑

駝背鱸,俗稱老鼠斑、鳘魚、扁鮨,因為頭長嘴尖,形狀酷似老鼠而得名。

老鼠斑的魚皮膠質(zhì)比較豐富,肉多刺少、肉質(zhì)細(xì)嫩、味道鮮美,頗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

老鼠斑由于其肉質(zhì)細(xì)嫩,味道特別鮮美,是為海產(chǎn)品的名貴魚之一。其在市場上的價格特別昂貴,它既是一種高級觀賞魚類,也是一種高級食用魚類。

青斑

斜帶石斑俗稱青斑、青鰭、泥斑,因體色呈青褐色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我國東海、南海等亞熱帶、熱帶地區(qū)。

青斑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體側(cè)有5條斜紋,具有橙紅或紅色斑點。另外除了尾鰭具斑點外,其它各鰭均為灰褐色。

青斑屬于名貴魚類,肉質(zhì)肥美,極為鮮嫩,而且營養(yǎng)十分豐富,深受食客的喜歡。

老虎斑

棕點石斑魚,俗稱老虎斑,身體黃色至淺褐色,以金黃色最靚(又稱黃皮老虎斑)。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老虎斑蛋白質(zhì)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體代謝所必須的氨基酸外,還富含多種無機鹽和鐵、鈣、磷以及各種維生素;魚皮膠質(zhì)的營養(yǎng)成分,對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xì)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稱為美容護膚之魚。

老虎斑魚皮較厚,頭腩豐滿,多肉爽脆,口感優(yōu)于青斑,市場價格是青斑的二倍以上,在市場中比較常見。

金錢斑

玳瑁石斑魚,俗稱金錢斑、花頭梅斑、花狗斑,因其體表的斑點呈六角形,如同錢幣一般而得名。金錢斑分布于西太平洋區(qū),由日本至澳洲。臺灣各地皆有產(chǎn),以澎湖產(chǎn)量較多,且澎湖出產(chǎn)的金錢斑是公認(rèn)的最上品。

金錢斑體長,呈橢圓形狀,側(cè)扁而粗壯。其頭部、各鰭乃至全身一般呈淡黃、淡白或淺紅色,其斑紋一般呈六角形或圓形,分布密集,反使全身呈現(xiàn)網(wǎng)狀圖案。金錢斑的腹部在胸鰭基部前方具2條暗色帶;胸鰭斑點不甚顯著。

金錢斑是一種高端的食用魚類,其價格昂貴,肉質(zhì)雪白細(xì)嫩,十分鮮美,是為魚中上品。烹飪方式很多,不過做法越簡單,越能品嘗到極致的鮮美。

珍珠龍躉

珍珠龍躉又稱沙巴龍躉、珍珠斑,是用龍膽石斑(公)與老虎斑(母)培育出來的雜交新種石斑魚,其肉質(zhì)細(xì)嫩、成長快速、抗病力強,有虎斑頭、龍躉尾的外型,花紋呈斑斕狀,十分好看。

肉質(zhì)鮮嫩的珍珠龍膽石斑魚,可以用砂鍋烹煮,或者是生炒,還可以把珍珠龍膽石斑魚煎成酥酥脆脆的龍虎斑酥,比一般的龍膽石斑,口感更加軟嫩有質(zhì)感。

目前珍珠龍躉的商品魚在早兩年利潤吸引下,大量養(yǎng)殖戶涌進該市場,產(chǎn)量逐年增加,市場價格也有所下降,一斤左右的珍珠龍躉市場價格在50元/斤以上,一斤半以上的市場價格在75元/斤左右。

東星斑

東星斑因其身上布滿白色的幼細(xì)花點,形似天上的星星而被稱為“星斑”,又因產(chǎn)自南海的東沙群島而得名。

東星斑顏色豐富,有藍色、紅色、褐色和粉紅色的品種,其中以紅色為最佳,紅中帶黑次之,略帶粉色和通體黑色最次。東星斑的體形比一般石斑魚要小和長,其頭部細(xì)小,肉多且顏色雪白,十分鮮美。口感勁道,深得食客喜愛。

因為東星斑的價值不菲,市場上經(jīng)常有用其它的紅色斑點魚代替出售,如燕尾星斑。因為燕尾星斑產(chǎn)量較多,捕獲后容易死亡,故魚販多會冷凍出售,價錢也比東星斑便宜。它的肉質(zhì)比東星斑要寡淡不少,尾巴較短且左右叉開,而東星斑尾巴則扁平如扇子。

西星斑

藍點石斑,又名瑩點石斑,俗稱西星斑。西星斑身上布滿藍色或黑色斑點,整體呈褐色或灰綠色,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臺灣南部、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澎湖海域。


西星斑幼魚常出現(xiàn)于潮池中,偶爾還會進入河口區(qū),成魚棲息于礁石斜坡、礁沙混合區(qū)及海藻繁盛區(qū)。西星斑的星點大而圓渾,外皮較厚,加上肉質(zhì)結(jié)實,故一般是起肉炒球、斬件燜煮為多。

一般來說,西星斑1條大概有3斤左右,市場價每斤約400元。

這里和大家介紹一下東星斑與西星斑的區(qū)別:

1、東星斑的星點較西星斑小,身體色澤較西星斑多;

2、西星斑尾鰭后緣呈白色,接近后緣的地方有黑色縱帶;

3、東星斑價格昂貴,遠超西星斑。

泰星斑

斑鰓棘鱸,俗稱泰星斑,因其早期是由泰國進口的星斑而得名。泰星斑頭部及身體呈紅色、橘紅或棕色、灰綠,全身布滿藍色遠點,頭部亦有少量斑點,而腹部則無斑點,接近后緣處有黑色縱帶。

泰星斑的外形與東星斑相似,但其身上斑點大于后者,頭部和鰓蓋處甚至有長條型斑點,可作為區(qū)分兩者的依據(jù)。

泰星斑的體型細(xì)長,生炊泰星斑是潮菜的做法,烹熟后露出雪白的魚肉,非常誘人。

金錢龍躉

藍身大斑石斑又名黑斑石斑魚,又叫金錢龍躉。藍身大斑石斑也有金錢斑的俗稱,不過因其體型巨大,且主要分布在紅海、非洲東部至大堡礁,國內(nèi)市場較為罕見,故在業(yè)內(nèi)金錢斑一般指的是上文的玳瑁石斑。

藍身大斑石斑魚是海中大型魚之一,體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分布著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頭部則有黑色的小點斑及不規(guī)則的窄紋,各鰭亦具有黑褐色的斑紋。幼魚之特徵與成魚相似,唯體色較淡。

藍身大斑石斑為大型石斑魚,已捕獲記錄2m長,180kg重。其性情溫和不怕人,捕獲難度不高,因其為極佳的食用魚,經(jīng)常為潛水漁夫捕捉,南非及澳洲大堡礁北部的國家公園已將其列入保護。

蘇鼠斑

黑駁石斑魚又名珊瑚石斑魚,俗稱蘇鼠斑、黑虎麻,分布于西太平洋區(qū),包括印尼、菲律賓、南中國海、臺灣、所羅門、馬里安那群島及澳洲。臺灣南部產(chǎn)量較多。

頭部及體側(cè)褐色至灰綠色,頭部、體側(cè)及各鰭散布著小于瞳孔的黑斑,背鰭基部后半部具三個黑斑,第一個斑最大且明顯,其尾鰭呈圓形狀。

蘇鼠斑適合煮湯,其肉質(zhì)上佳,湯品十分鮮美。

芝麻斑

密點石斑又名布氏石斑,俗稱芝麻斑,在潮汕又簡稱為麻斑,因全身布滿像芝麻粒般微赤的圓點而得名,常年生活在海岸邊岸礁區(qū)里。

芝麻斑身體呈深棕色,魚體呈紡綞形,胸鰭上有小黑點,尾鰭的邊緣有鮮明的白邊。

芝麻斑肉色雪白,肉質(zhì)嫩滑鮮美。由于其肉質(zhì)偏嫩,容易散碎,在潮菜中常用作生炊。現(xiàn)潮汕酒樓常見的芝麻斑多為每條1-1.5公斤,偶爾也有2公斤以上。

紅瓜子斑

紅九棘鱸又稱宋氏九刺鮨,俗稱紅瓜子斑、網(wǎng)紋鲙、紅舵,因全身布滿有褐紅色或深棕色小點而得名,呈橙紅色至黃褐色。紅瓜子斑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海諸島、海南島、澎湖列島;在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北達日本,南至澳大利亞亦有分布。

紅瓜子斑是一種高檔食用海水魚,其魚肉雪白,肉厚且爽滑,魚味濃郁,不過3斤以上容易有沙皮。

藍瓜子斑

藍瓜子斑屬于罕見品種,原產(chǎn)于東南亞,出海捕撈一船一般只能捕獲1-2條,很難能夠品嘗它的味道,十分珍貴。

藍瓜子斑體型較大,一條大約有7斤左右,體型與紅瓜子斑接近,體色呈淺藍至青藍色,全身布滿圓形至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點,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其背鰭、尾鰭的末端均為黑色。

藍瓜子斑的魚皮較厚,油潤彈滑,肉質(zhì)比較細(xì)嫩,而頭部和魚腩則可以清蒸,魚肉滑炒,魚骨煮湯,一魚多吃。

另外,除了紅藍瓜子斑,還有一種更為罕見的白色品種,稱為白瓜子斑。因為實屬罕見,紅廚網(wǎng)在此略去不表。

點帶石斑

點帶石斑魚,魚體黃棕色,散布赤褐色小圓斑及數(shù)條深色斑帶,尾鰭呈圓形狀。點帶石斑魚分布廣泛,在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均有出產(chǎn),其中包括臺灣南部、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澎湖海域。

點帶石斑魚因其肉質(zhì)細(xì)嫩、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深受海內(nèi)外市場歡迎,是一種具有較高經(jīng)濟性價值的食用魚。

花石斑

蜂巢石斑俗稱花石斑、蜂巢格仔、六角格仔、蝴蝶斑、牛屎斑,分布于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淺水海域,在我國見于南海。

蜂巢石斑魚體呈淺褐色,密被深褐色蜂巢狀斑點,腹部斑點間隙較背部為寬,體長7-14厘米,各鰭均具與體色斑點一致的斑點。

蜂巢石斑魚為暖水性小型石斑魚類,是珊瑚礁盤內(nèi)最常見的魚類,肉質(zhì)十分鮮美。

鮭點石斑

鮭點石斑體型較長,體長約12-23厘米,呈橢圓形,側(cè)扁,頭長大于體高,口稍大,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鮭點石斑魚體色呈褐色,全身布滿紅褐色斑點,是馳名世界的海鮮珍品之一。

黑石斑

美洲黑石斑魚又名條紋鋸、黑鋸、條紋鋸鮨,統(tǒng)稱黑石斑,原產(chǎn)于分布于美國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

美洲黑石斑魚體表旱深褐色或藍黑色,魚體側(cè)扁而粗壯,橢圓形,口大,體被細(xì)鱗,帶淡白或白斑,十分絢麗多彩,故還有翡翠斑、天星斑等稱呼。其肉質(zhì)豐腴、口感鮮軟清爽、富含營養(yǎng)、骨刺少、骨肉容易分離,方便加工處理。

黑石斑是一種名貴的海水養(yǎng)殖魚類,具有生長快、抗逆能力強、出肉率高、營養(yǎng)價值高等諸多優(yōu)良品質(zhì),商品魚在國內(nèi)市場上銷售價格為180-200元/公斤,據(jù)記載最大個體長2m,重176kg。

豹星斑

豹星斑又名皇帝星斑,別稱雜星、黃尾鱸,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chǎn)魚類,主要產(chǎn)于印度洋海域,在我國南沙群島亦有產(chǎn)出。

豹星斑的體型較長,呈橢圓形狀,側(cè)扁,它的尾鰭呈圓形或凹形。豹星斑的體色變化很大,常呈褐色或紅色,而各鰭大多呈現(xiàn)黃色。而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體側(cè)有不規(guī)則的神色斑紋和斑點,其下頜要比上頜突出。

豹星斑也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材,它的肉質(zhì)細(xì)嫩潔白,香甜無比,營養(yǎng)豐富,十分受食客歡迎。

杉斑

清水石斑又名杉斑。“杉”是香港漁民對珊瑚的俗稱,杉斑即珊瑚中的石斑,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

杉斑的無論是外觀模樣,還是色澤花紋都與老虎斑十分相似,很難分辨。不過,杉斑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cè),而老虎斑的雙眼長在頭頂。還有一個分辨方法就是,老虎斑的體型要更大一些,重量可達40多斤,而最大的杉斑也只有6-7斤左右的大小。價格上杉斑也比老虎斑要便宜不少。

寶石斑

寶石斑俗稱流氓格仔、糯米格仔、白尾鲙,因全身不滿寶石狀的斑點而得名。寶石石斑主要產(chǎn)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國內(nèi)則主要分布南海、南海諸島、廣東沿海、臺灣,尤于澎湖及南部海域最多。

寶石石斑體長,呈橢圓形,最大體長可達47厘米,通常體長為35厘米。其頭部、體側(cè)及各鰭的色澤較淺,全身散布著褐色、黃褐色或黃色的斑點,最大斑點有瞳孔般大小。

花鸚斑

花點石斑,又名花鸚斑、花英斑,因身上布滿褐色斑點而得名。花鸚斑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以及中國南海、臺灣恒春等海域。

花鸚斑的頭大而尖,身體呈卵圓形,頭部大尾部小。其頭部、側(cè)身及各鰭均呈淺褐色,布滿深褐色斑點,肉質(zhì)嫩滑,十分鮮美。

油斑

云紋石斑,一般被稱為電紋石斑,因其油脂含量十分豐富,又被稱為油斑。油斑主要產(chǎn)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國東海和南海均有分布。

油斑一般體長13-15厘米,體型呈橢圓形,其色為淺褐色至褐色,體側(cè)有5條暗棕色斑帶,斑帶在腹部分叉;體側(cè)和各鰭上皆無斑點,另具黑色小點。油斑是石斑魚類中的佼佼者,魚肉品質(zhì)較好。

褐石斑

褐石斑是一種具有經(jīng)濟效益的食用魚,可人工養(yǎng)殖,野生品種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qū),包括韓國、日本、中國、香港及臺灣等沿岸。

褐石斑由于其體型外觀與油斑非常相似,十分容易混淆,因此又被稱作假油斑。褐石斑和油斑都有5條暗棕色的斑帶,前部的橫帶同樣延伸到頭部。分辨方法是觀察兩種魚體側(cè)的特征:油斑體側(cè)分布的是云狀白色斑帶,褐石斑則是布滿細(xì)小白色斑點。

褐石斑和假油斑的市場價格相差甚遠,常有不法商人用褐石斑冒充油斑出售。

七帶石斑

七帶石斑又名七帶斑,因其能在7-8℃的低溫環(huán)境下生存而又被稱作冷水石斑,其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qū),包括韓國、日本、中國及臺灣等沿岸。

七帶石斑全身色澤呈淺褐色至灰褐色,體側(cè)具有7~8條褐色斑帶,并與7-9條淡色至白色橫帶相間排列,兩種斑帶對比鮮明,特征顯著,較容易辨認(rèn)。

七帶石斑魚的含肉率很高,其肉富含礦物元素,可以清蒸、紅燒以及煮湯,出品肉質(zhì)鮮嫩且有營養(yǎng)。

寬帶石斑

寬帶石斑俗稱縱帶石斑,主要分布于印度、朝鮮、日本以及南海及東海南部、臺灣高雄等地區(qū)。

寬帶石斑體型長,呈橢圓形,幼魚呈淡紫灰色或淡褐色,腹側(cè)偏白色,體側(cè)具2條鑲黑緣的白色寬斜帶,背鰭和尾鰭都有黑點及線紋。成魚體一致為灰色,體側(cè)白帶逐漸消失,黑緣則轉(zhuǎn)為線紋或斑點。

寬帶石斑是一種高經(jīng)濟價值的食用魚,清蒸最能體現(xiàn)其鮮美。

六帶石斑

六帶石斑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國只見于南海,因其體側(cè)有6條斑帶而得名。六帶石斑一般體長7—15厘米,體呈棕色,體側(cè)有6條褐色橫帶,帶間排列整齊,帶的寬度大于兩帶之間的距離。

六帶石板主要產(chǎn)于爪哇,是一種經(jīng)濟食用魚,國內(nèi)較為少見。

弓斑石斑

弓斑石斑又名吊橋石斑魚、弧紋石斑魚,主要分布于大西洋至印度洋海域,國內(nèi)則見于沿海及臺灣地區(qū)。其體長橢圓形,側(cè)扁而粗壯,呈淺黃色,因有多條暗褐色弧形寬帶而得名。

弓斑石斑的肉味平平,并不是重要的食用魚,適用于煮湯,富含膠原蛋白。

巨石斑

巨石斑魚又名鱸滑石斑,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在我國臺灣海域亦有。其體型較長,整體呈橢圓形,側(cè)扁而粗壯,體長一般為100厘米左右,最長可達200厘米,重達400斤。

巨石斑魚呈淡灰綠色或褐色,全身散布著暗橘紅色或深褐色的圓形深色斑點,斑點中央色澤較周圍深,另外在背鰭有一大型的暗色斑塊,有個別還會有5條暗色垂直斑紋。

巨石斑魚是一種經(jīng)濟食用魚,已有人工養(yǎng)殖,清蒸食用最佳,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攝入的食物較雜,有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

瑪拉巴石斑

瑪拉巴石斑主要產(chǎn)于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暖水海域,在我國臺灣地區(qū)亦有分布。其體色呈淺褐色,有五條微斜的暗色褐帶,有時不顯著,腹側(cè)的班帶會出現(xiàn)分叉。它的頭部、體側(cè)、胸部等部位均有黑褐色斑點,另外頭部和體側(cè)還會散布著白色斑點及斑塊。

瑪拉巴石斑是一種美味的食用魚,清蒸紅燒均可,十分鮮美。

七星斑

豹紋鰓棘鱸又名花斑刺鰓鮨、豹紋豹鲙、珊瑚鱒魚,俗稱七星斑,主要廣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地區(qū)。

七星斑的體型長且碩壯,體長可達120厘米,其身體及頭部呈橄欖色至紅褐色,頭、身體及鰭布滿細(xì)小的藍點,胸鰭呈紅色,尾鰭后緣部分有不明顯深色帶。

七星斑的魚肉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在市場上均會切成小塊出售,頭可煮清湯、背肉宜清蒸,腹肉紅燒最美。

吻斑石斑

吻斑石斑魚主要產(chǎn)于印度洋至太平洋暖水海域,最大體長可達35厘米。其頭部及體側(cè)呈淡色,全身布滿了六角形暗斑,斑點間隔很小,因而形成白線條。它的體背有5個黑斑,各鰭也均具暗色斑點及白色線條。

吻斑石斑魚可做食用魚和游釣魚,以清蒸食用為佳。

細(xì)點石斑

細(xì)點石斑魚又名高體石斑、藍鰭石斑魚,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區(qū),在我國臺灣、澎湖海域亦有產(chǎn)出。其頭部及體側(cè)呈淡灰藍色,全身包括各鰭密布著小黑斑及一些呈鋸齒狀、不現(xiàn)則狀的較大黑點,特征顯著。

細(xì)點石斑魚是一種經(jīng)濟食用魚,亦常被展示于水族館中,適于清蒸。

鑲點石斑

鑲點石斑魚又名黑點格仔,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區(qū),在我國臺灣、澎湖海域亦有產(chǎn)出。鑲點石斑魚體型較長,為橢圓形,頭部較大,呈淺褐色,體側(cè)有6條暗褐色斑帶,邊緣列有黑色斑點,而各鰭也具有褐色斑點。

鑲點石斑魚是一種很有經(jīng)濟價值的食用魚,適于清蒸或煮湯,肉質(zhì)鮮美。

三斑石斑

三斑石斑又名紅皮鲙,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qū),包括韓國、日本、臺灣及中國大陸。

其體型較長,呈橢圓形,側(cè)扁而粗壯,頭部及體側(cè)呈淡褐色,散布著紅色或紅褐色的小斑點,背鰭具一較眼大的暗色斑,背鰭軟條部中間部位另具一小暗色斑,另一小暗色斑於尾柄處,因此三斑而得名。

三斑石斑是一種經(jīng)濟食用魚,已成功實驗人工養(yǎng)殖種類,這種魚肉質(zhì)細(xì)嫩,清蒸烹飪最佳。

石斑魚生長緩慢,成長時間通常需要10年以上,許多幼魚未及成長即被人捕獲,令成功繁殖的機會銳減,魚的數(shù)量大幅下跌。香港大學(xué)的研究報告顯示,各種石斑魚類均遭到持續(xù)的濫捕,多種石斑魚面對絕種危機。

由于過度的捕撈、缺乏監(jiān)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多種石斑魚瀕臨滅絕,價格也是越來越高,于是就有了文首的各種天價石斑魚新聞。

不過,在意識到石斑魚數(shù)量的逐年減少,不少餐廳都表示不會再銷售野生石斑魚,而會用其它海鮮代替。

希望在未來,我們還能烹飪、品嘗到這種珍貴的美味。

你還見過多少種石斑魚?

歡迎留言分享!

聯(lián)系人:黃小姐

聯(lián)系電話:191955633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人人干 | 不卡神马影院 | 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欧美性xxx免费看片 欧美性白人顶级hd 欧美性插视频 | 日本高清精品 | 免费一级成人免费观看 | 免费福利视频网 | 久久精品免费i 国产 | 97se色在在线视频 | 免费人成年短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 | 极品吹潮视频大喷潮tv | 国产综合亚洲专区在线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 国产高清不卡一区二区 | 天天操2018| 美女啪啪免费网站 | 中文字幕在线看 | 免费亚洲视频 |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 在线看污网站 |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 国产成人高清 | 正在播放亚洲一区 | 手机看片高清日韩精品 | 在线观看欧美一区 |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6 九九久久精品 | 全部在线播放免费毛片 | 四虎成人免费影院网址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 涩涩视频观看 |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 奇米影音| 国产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 欧美性天天影院欧美狂野 | 豆国产96在线 | 亚洲 | 亚洲视频免 |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