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廚如何打造招牌菜:阿一鮑魚、大董酥不膩烤鴨、段譽熟醉蟹
紅廚編輯部 · 2023-08-29 09:25:42 來源:紅廚網 1846
廚師要在廚界江湖安身立命,少不了他專屬的招牌菜,就像電影明星靠高票房的電影代表作立足,歌手靠高傳唱度的歌曲立足。越早意識打造屬于自己的招牌菜,廚師的成長也越快。
到底怎樣才算招牌菜呢?招牌存在于大家的口碑中,靠著記憶點口口相傳,提到某廚師就想到某菜,或提到某菜就想到某廚師,如阿一鮑魚、大董酥不膩烤鴨、段譽熟醉蟹。
本期就說說這三位名廚打造招牌菜的故事,供大家借鑒。
楊貫一:阿一鮑魚
世界御廚楊貫一,人稱“鮑魚大王”,這都歸功于他婦孺皆知的“阿一鮑魚”。
“阿一鮑魚”名聲并不是石頭縫蹦出來的,阿一早年跟鮑魚也沒有關系,因為楊貫一家境貧窮,想吃飽飯,才選擇投身酒樓,鮑魚這類高檔食材也不是他一入行就能夠得著的。
楊貫一與鮑魚結緣是個漫長的過程。
他1948年赴港入行餐飲,1960年升任香港告羅士酒店營業經理,14年后的1974年,他終于集資六十萬港幣,開設了富臨飯店,3年后又投資五百萬港幣改造飯店。
圖片來源:Forum Restaurant
到了80年代,才迎來楊貫一關注鮑魚的天時機遇。那時正處香港的黃金時代:“財富一瞬間將這座曾經的漁港托起——中環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啟德機場一刻不停歇的飛機起落、荷里活道藏滿的幾世紀奇珍異寶……從普通市民到商界巨擘,都愿意在吃上面一擲千金。”
富臨飯店此時的生意并沒有與時代一同起飛,餐飲老炮楊貫一敏銳地察覺到:以乳鴿、燒臘等作為主打的大眾餐飲,利潤低還客量少,而那些賣燕鮑翅肚的高端餐飲,不僅菜品貴,還客量高,高檔餐飲才是富臨飯店的出路。他特地吃遍港九高端酒樓,居然沒一家鮑魚入他法眼,就此認定鮑魚菜品大有可為!
圖片來源:Forum Restaurant
要做鮑魚還得有地利,而此時世界貨物流經香港,獲取澳洲、日本等地鮑魚也非難事,這讓楊貫一測試新品可以收羅各地鮑魚。
要轉型高端餐飲,對他來說,食材成本是頭號攔路虎。“80年代,一斤靚的二十頭吉品鮑,三千多元,我一下子就入貨入了數十斤,用來研發我獨家的鮑魚做法。這筆錢可以用來買樓了!"
購置鮑魚,前后花掉十幾萬,而這十幾萬如果當時拿來買樓,會不會比做鮑魚風險小多了?
圖片來源:Forum Restaurant
買回鮑魚后,他發現鮑魚受產地、水質等因素影響大,“不要說不同產地有不同差別,即便同樣是同一批的野生吉品鮑,也會有參差!為什么?原來,有的鮑魚困在夾縫里生長沒有空間,肉質就會特別韌,怎么煮都煮不軟!”
他在鮑魚采購上舍得下血本,同時也非常舍得花精力去研究,因為他不是廚師出身,50歲才研究鮑魚,旁人冷言不絕,甚至有人說:“如果你會成功,我切個頭給你當凳坐!”所以每當餐廳經營空檔,他就跑去后巷,支爐烹鮑,琢磨至凌晨方歸,這一切算是人和了。
靠著天時地利人和,楊貫一才算與鮑魚徹底結緣。
圖片來源:Forum Restaurant
解決了做鮑魚的難題,不等于他做的鮑魚就有人買賬,當時香港餐飲的鮑魚美食,競爭也激烈異常,逼得他只能做創新。創新一詞,說易做難,往哪個方向創新呢?創新不成功怎么辦?這都是未知數,只能交給命運了,但是好在大方向是沒問題的。
鮑魚售價昂貴,但它本身鮮味不足,依照烹飪思路就得“無味使其入”。
當時香港烹飪鮑魚的主流做法,是南園酒家所創的“蠔油大網鮑”,三板斧:先“發”鮑魚,再與紅鴨一起“?”熟,最后再與上湯和調料一同燉“煮”。
這個做法是用紅鴨解決了鮑魚增味的問題,但要賣上價錢,卻還欠些功夫,鮑魚進貨價很貴,要賣得更貴才有的賺。怎么才能把鮑魚包裝得更貴呢?
“?”這一工藝,本身難再突破了,只能再從食材環節下手,豐富口感和香味是個可以一試的路子,楊貫一在“?”時添加金華火腿、老母雞、梅花肉等鮮香味足的食材以及豬皮、鳳爪等膠質足的食材,連同上湯和冰糖,讓鮑魚在濃香醇厚上有創新,襯托出鮑魚的貴,這樣高價賣得有理由。
圖片來源:Forum Restaurant
明確好創新使用的肉料,依然不見得能“?”出好鮑魚,調味的精妙之處在于比例。豬肉過多,就會膩;火腿品質不夠,就不夠味。此時他沒有科學儀器幫忙測量,純靠自己多次嘗試,校準比例,把握精微。這個過程是需要不斷消耗精力和財力,換做一般人,不知道有幾個能撐得住。但如果把這個招牌菜做成了,那收益也是值得的,做成招牌菜還得需要一點軸的精神。
楊貫一終于找到肉料的精準比例,經此一“?”,鮑魚已經鮮味十足。但市場競爭這玩意,同樣好,很可能感覺不到差距,而要感受到顯著的差距,就得要5倍或10倍的好,這樣才能讓食客一口記住你。
他發現有兩點問題,有礙人們一口記住他,第一,這些工序都在廚房完成,他的用心客人看不到,憑什么敢賣那么貴?光說自己有苦勞也沒用;第二,鮑魚鮮味夠了,但仍缺一道火香,粵菜有“一熱抵三鮮”的說法。
經歷多方琢磨,楊貫一獨具創意地加入一道工序:“爊”:小砂鍋放在安了煤氣灶的小車上,推到食客跟前,再燒熱小砂鍋,加入鮑魚和調好的料汁,慢慢“爊”。鮑魚的料汁緩緩濃縮,散發出陣陣勾人饞蟲的焦香,客人一邊聞香,一邊流口水,一邊還得候著,鮑魚才真正做到一口入魂。
圖片來源:Forum Restaurant
靠著從后廚走到前廳的這一“爊”,1983年,51歲的楊貫一自創的招牌菜“爊”鮑魚研發成功。
按理說,可以坐收名利了吧,那是網絡爽文里才有的,現實很骨感,楊貫一和富臨飯店卻沒有第一時間打開市場。小火靠智,大火靠運。
楊貫一的鮑魚出品不被看好,就是免費邀請別人來試菜,也沒人相信他能煮干鮑,更別說有人買單,畢竟香港是個餐飲競爭極度激烈的地方,要出頭哪有那么容易。換做一般人,估計又泄氣了。
1985年,新加坡舉辦美食節,楊貫一經熟人相助,赴賽展示他的溏心鮑魚,賽場上口味、香氣、噱頭都功夫做足,才終于贏得“鮑魚大王”稱號。靠著好的曝光平臺,才吸引一眾媒體競相報道。
一年后,名滿香江的楊貫一受邀前往北京,為多位政界名人烹制鮑魚。同年,又為鄧公獻技,得到后者的贊賞,立馬登上國內外各大報紙的新聞頭條,真正名聲大噪開始了。
圖片來源:Forum Restaurant
一路走來,可以想象“阿一鮑魚”經歷了多少至暗時刻和迷茫時期,楊貫一的執著堅守才打造出的招牌“阿一鮑魚”,讓他成為粵港廚界景仰的泰斗。
大董:酥不膩烤鴨
外地人去到北京,讓北京人推薦烤鴨,如果預算允許,大多會推薦大董的酥不膩烤鴨。
北京人吃烤鴨歷史悠久,對烤鴨接受度廣且講究,早年飲食貧乏,北京人全家打牙祭時,都會優選吃一頓烤鴨,為了是鴨皮下一口油香。
圖片來源:大董餐飲
當經濟發展,北京民眾飲食過了溫飽線,健康便成了優先的飲食追求,而烤鴨當年引以為傲的油脂反倒成了顧慮點。烤鴨變成了招待外地朋友的首選,自己平常倒已不吃了。對于一道菜品來說,復購率下降,意味著離衰退不遠了。
烤鴨,還是有市場,但是怎么讓烤鴨不膩,提升熟客回頭率?則是擺在烤鴨行業的共同問題,大董烤鴨要在京圈餐飲立下招牌,這自然也是他必須重視的問題。
圖片來源:大董餐飲
要讓烤鴨不膩,關鍵就在去掉鴨的那層皮下油脂,大董最開始認為,只要延長烤制時間,就能逼出盡可能多的鴨油,自然就能去掉鴨油。
通常,一只烤鴨的烤制時間是40分鐘,他曾試著延長到50分鐘,不行,再延長到1小時,還不行,那就延長10分鐘,結果發現烤制到70分鐘,鴨油如愿烤沒了,但是鴨皮下的瘦肉層,汁水早就流失得一干二凈,鴨肉嚼起來干巴巴的。
如何去掉鴨油又保留住鴨肉汁水呢?后來這個問題很快也得到解決。但真是摁下葫蘆浮起瓢,鴨皮又冒出了新問題,纖維變粗,都嚼不動了。
圖片來源:大董餐飲
幫大董解決這個難題的是,九華山烤鴨店。這店老板叫王秋生,早年是全聚德王府井店的總廚,后來下海經商,在九華山自立了門戶,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都吃過他家烤鴨。
大董靠著京圈烤鴨界的人脈,找到了王秋生,請他到團結湖店,招待一番,表達了求教之意。事后大董一行人在九華山烤鴨店足足呆了一個星期,王秋生大方地打開自家廚房的大門,讓大董隨便參觀。
大董注意到王秋生有個小細節,他對冷庫溫度的拿捏非常到位,而這是大董以前做烤鴨忽略的地方。于是回到團結湖店,大董和團隊一起對冷庫溫度做了一番測試,最終發現,鴨皮在-5℃保存且冷凍兩三天后的狀態最佳,這樣烤出來能形成蜂窩狀。
這個靈感來自凍豆腐,豆腐冷凍再解凍后,會析出水分,就是蜂窩狀。凍豆腐原理套在鴨皮上居然也成立。可見很多看似不相干的食材,可能底層邏輯是相通的。
圖片來源:大董餐飲
大董研發的烤鴨,終于達到了皮酥無油肉潤的口感,實現了真正的不膩烤鴨,他給這道新品起名“酥不膩”烤鴨。
從有改良烤鴨的念頭,到練成“酥不膩”烤鴨,足足花掉董振祥六年時間。大董烤鴨成為北京烤鴨的救星,一時間北京各大烤鴨店紛紛復刻,“酥不膩”不再只是大董烤鴨的獨家標簽,而成為了北京烤鴨的一個流派。
不過大董后悔“酥不膩”烤鴨沒有及時注冊商標,后來他將這個前車之鑒分享給許多廚界晚輩。
圖片來源:大董餐飲
段譽:熟醉蟹
北京米其林一星拾久新京菜主理人,段譽做出招牌菜,算是有高人點撥。
他很早想結識美食評論家家董克平,但無奈不得其門。直到拜了屈浩為師,還進了五星級酒店做廚師,段譽托人脈關系才終于請動了董克平來品嘗他的手藝。
圖片來源:北京拾久
在飯局上,董克平點評說,“你小子能一路走過來,到五星級酒店做總廚,一定有你的過人之處。但是呢,你在這行業要想有安身立命之本,‘一技’之外,還必須有‘所長’,等你有了特色菜,所有人才會知道段譽。”
經過點撥段譽才開始有意識打磨招牌菜。當然做招牌菜,他還有另一層現實考量,在五星級酒店做廚師,人很容易把平臺牛當做自己牛,只有做出專屬自己的招牌菜,才能在廚界打出個人品牌。
事實證明,客人和廚界知道段譽,就是從他的“段譽熟醉蟹”開始的。此后,因為認可了段譽熟醉蟹,京圈餐飲也認可了他出的一系列菜品。
從這里可見,廚藝牛不代表你能被市場認可,你還得有自己的招牌菜;就算有自己的招牌菜,也不見得立馬能被市場認可,還得讓客人和廚界都知道。
一位名廚曾跟紅廚說,你做了廚師,不等于你進了廚師圈,這兩者是兩碼事。當然要進入廚師圈,起碼首先得有你的招牌菜替你說話。
那段譽是怎么做出專屬他的熟醉蟹呢?
醉蟹,這是江浙滬一帶的吃法,一般采用生醉,但北方人難以接受。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段譽直面這個問題:一要在生醉和熟醉之間,做出個人風格,二要還能讓它被北方人接受,因為他要扎根京圈。他依靠自己對北方人的理解,和對這道菜的認知和拿捏,做了多次打磨。
首先從食材著手,醉蟹首要的就是醉,酒的口感香型是重要的突破點,江浙滬愛喝黃酒,北方人愛喝白酒,段譽就選用白酒來醉。那用哪種白酒呢?白酒的香型有醬香、濃香、清香、鳳香等,哪種香型才合適呢?
段譽選用了茅臺,一是茅臺的醬香迥異于黃酒的濃香,能做到足夠的差異化和記憶點;二是茅臺在高端餐飲里認知度很高,北方高端商務宴請一般都用茅臺,客人點單也覺得高上大。
圖片來源:pixabay
除了醉蟹的酒以外,蟹的食材選用也非常有講究。螃蟹在四季的風味變化非常大,進入賞味期后滋味豐富,然而雄蟹雌蟹的賞味期又不一致,不同時節所選蟹型也不一樣。另外不同時節,蒸蟹、腌蟹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要確保出品的穩定,得親自頻繁測試,需要拿到第一手資料才行。
就算定好了基本的選蟹,還需關注產地的水質以及養殖條件,不同飼養條件下的蟹黃區別也很明顯,資深饕客是一口就能吃出來的。資深饕客雖然嘴巴刁,但是只要俘獲了他們,就能轉變成個人品牌的“自來水”,瞬間打開高端餐飲客群,選蟹的細節功夫都是值得的。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接著從烹飪技法著手,江浙滬一般都是生醉,但是北方人有很高的接受門檻,勸服客人接受需要花費很多解釋成本,段譽還是選擇了熟蟹,順勢而為。熟蟹要鎖鮮留汁,蒸是最好的辦法,而蒸也有多種方法:清蒸、包蒸、封蒸、旱蒸等,而段譽正好有跨菜系的烹飪經驗,采用各種技法來測試,最后選擇了清蒸。
整道菜的創新邏輯,把一道南方常見的菜,用北方市場能接受的做法和食材來做。靈感取自南方,市場迎合北方,廚藝再高,所做的美食終歸還是生意。
圖片來源:pixabay
這道熟醉蟹出來后,段譽請來董克平給予指點,獲得了他的認可。后又請大董為菜題字:段譽熟醉蟹。大董以自己的“酥不膩”烤鴨為前車之鑒,建議段譽把熟醉蟹注冊下來。
“段譽熟醉蟹”打響招牌以后,段譽不再苦于不好介紹自己屬于哪個菜系,他也在京圈廚界找到自己的的立足點,往后也成了他個人品牌的一部分。
結 語
三位名廚都是靠專屬自己的招牌菜打開天地,楊貫一靠著“阿一鮑魚”開創了自己的鮑魚事業,大董靠著“酥不膩”烤鴨改寫了整個京城烤鴨江湖,段譽靠著“段譽熟醉蟹”在京圈廚界站穩腳跟。從他們的故事,能找到一些共同性。
首先得有以施展的平臺,楊貫一有富臨飯店,大董有大董烤鴨店,段譽進入了五星級酒店,很多廚師也想打造自己的招牌菜,無奈身邊的環境不允許,每天疲于接單出菜。
然而好平臺也不是容易獲得,要么自負經營平臺的盈虧,要么找到合適的大廠平臺,對于沒有行業資本的廚師來說,可以借鑒段譽,沒有條件就爭取條件吧。
圖片來源:pixabay
其次他們所選招牌菜,優先滿足所扎根的市場,全國不同城市的飲食偏好差別很大,深耕于本地市場,才能做到順勢而為的事半功倍。楊貫一身處香港,粵港地區對鮑魚的接受度高,就遠超其他城市,也能很快知道同行的最新做法是什么,如果換到當時的北京、上海,很難想象他能靠鮑魚出名。
大董“酥不膩”烤鴨也是如此,如果在南京、廣州,這些地方本地就有鹽水鴨、燒鴨等強勢品類,烤鴨要出頭非常難。
段譽在北京做茅臺熟醉蟹,也是拜時代發展所賜,江浙滬熱捧的蟹種,在北京的高端餐飲市場接受度也很高,換做物流不發達的時代,他是沒法在北京靠熟醉蟹出名的。
圖片來源:pixabay
最后他們所做的招牌菜,并不是全部推倒重來,而是選擇客戶感知度高的地方來改進,楊貫一添加了多種食材給鮑魚增味,還在上菜呈現上增加了“爊”的工序,讓“阿一鮑魚”更濃香醇厚;大董對烤鴨皮做了增酥去油保潤的做法,迥異于市面一般烤鴨的口感;段譽對醉蟹采用茅臺醉的方法,讓北方人也接受醉蟹,后來因為飽受好評,反向傳到了江浙滬地區,開辟了醉蟹新流派。
廚師要做出個人招牌菜,注定離不開創新。創新不是一頭莽撞,不必盼著遠方有什么奇跡,深耕本地的人氣食材和飲食偏好,積累自己對菜品的認知和理解,借勢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更有效率地出成果。
資料來源:
- 鳳凰網美食《鮑魚大王逝世,他的人生太傳奇》
- 《味道的傳承:影響中國菜的那些人》(大董篇)
- 《跟段譽學做名廚》
(作者:紅廚網 畫畫廚子;編輯:長樂未央)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