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暴賺還是血虧?養豬業或將迎來拐點!
紅餐編輯部 · 2025-08-14 08:29:40 來源:紅餐網 1536
養豬開始賺錢了。
昨日(8月12日),雙匯發展(下稱“雙匯”,000895.SZ)發布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雙匯實現營收284.14億元,同比增長2.9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23億元,同比增長1.17%。
這當中,又屬屠宰業和其它(主要包括家禽及生豬養殖、禽類屠宰及銷售、非豬肉類產品進口貿易、商業零售、調味料及包裝物的生產銷售、金融服務等業務)兩個版塊對其營收的貢獻最大。
如果將時間線再往前拉,在雙匯披露業績之前,正邦科技(002157.SZ)、傲農生物(603363.SH)、新五豐(600975.SH)等多家涉足生豬養殖、屠宰相關企業的業績預告都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預計將實現扭虧為盈。
豬企,怎么都開始進入盈利模式了?
營利雙增,半年賣出超68萬噸生鮮豬肉
回看去年同期,雙匯的營收、凈利潤還處于比較難看的局面,分別同比下滑9.31%和19.05%。但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卻實現了營利雙增。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雙匯的營收增長來源于屠宰業及其他這兩大板塊。屠宰業板塊的營收同比增長3.33%至137.69億元,營收占比小幅提升至48.46%。
另一個增長的其它板塊,營收占比達20.3%,同比去年增長約3成,從上年同期的43.32億元增長至57.67億元。
△圖片來源:雙匯半年報
據雙匯方面透露,其屠宰業務所對應的生鮮豬產品,施行“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即公司依據客戶訂單預報量來確定生豬需求量,采購部門再按需求量采購,屠宰廠則按照客戶訂單量組織生產、運輸。
而今年上半年,雙匯的生鮮豬產品的產量同比增長21.00%至67.98萬噸,銷量則增至68.86萬噸,增速達11.17%。
對此,雙匯表示,上半年就生鮮品業務,公司通過加大基礎客戶開發、增加網絡網點、開展挖潛增效、加強產銷對接協同等措施,實現規模明顯增長。
因而,盡管生鮮豬產品的毛利率略有下滑,但銷量增長明顯,帶動了營收規模增長。
△圖片來源:雙匯半年報
另外,就其他這一板塊而言,雙匯方面也坦言,公司養豬業、禽產業規模同比提升,養殖成績明顯改善,完全成本持續下降,帶動其他分部收入大幅提升、利潤大幅減虧。
值得一體的是,雙匯的主力肉制品業板塊,也就是生產的包裝肉制品,包括火腿腸、火腿、香腸、醬鹵熟食、餐飲食材、罐頭等,雖然貢獻了39.44%的營收,但相較去年同期的營收,卻是下滑了9.42%。
對于肉制品業務,雙匯在近期的投資者關系記錄表中也表示,由于傳統渠道的銷量下降,上半年肉制品的總體銷量、營業收入和經營利潤均下降。
整體來看,雖然上半年雙匯的營收、凈利潤只是保持了個位數的增速,但已扭轉去年同期的業績下滑局面。
出欄數量增長,養殖成本下降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不少生豬養殖企業已開啟盈利模式。除了少部分企業虧損外,盈利大增、扭虧為盈、減虧是大部分豬企的真實狀態。
作為生豬養殖行業龍頭的牧原股份(002714.SZ),其業績預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預計為102.00億元至107.0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29.97%至1190.26%。相比2024年上半年的盈利8.29億元,近乎增長了11倍。
神農集團(605296.SH)的凈利也實現了大幅增長。上半年,該公司的歸母凈利潤預計為3.41億元至4.2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17億元至2.96億元,同比增速達175.12%至238.85%。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除了盈利暴增的企業,還有多家企業走出了虧損局面。
據餐飲供應鏈指南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傲農生物、大北農(002385.SZ)、正邦科技、巨星農牧(603477.SH)、新五豐、東瑞股份(001201.SZ)、新希望(000876.SZ)、華統股份(002840.SZ)等企業,均扭虧為盈。而且這幾家企業的歸母凈利潤增速都不低。
比如,上年同期虧損超1.2億的正邦科技,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預計為1.90億至2.10億元,同比增長249.03至264.72%;巨星農牧的歸母凈利潤預計為1.65億至1.95億,而該公司上年同期虧損達4484.36萬元……
正虹科技(000702.SZ)、金新農(002548.SZ)等企業雖然沒能實現盈利,但減虧成效已經顯現。其中,正虹科技由去年上半年的虧損1122.17 萬元,轉變為今年上半年的預計虧損700-900萬元。
從這些企業的官方解釋來看,業績增長主要與養殖成本下降、商品豬出欄數量提升有重要關系。神農集團就表示,上半年公司銷售生豬153.95萬頭,同比增長約4成,同時原料價格有所下降。
餐飲供應鏈指南也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養豬常用的飼料原料價格下跌,再加上一些企業也在主動采取措施提升產能利用率,從而推動養殖成本進一步下降。
牧原股份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5月,牧原股份的生豬養殖完全成本為14.3元/千克,今年5月,已降至12.2元/千克。
落后產能將被清出,養豬也是微利生意
不過,從市場端情況來看,上半年豬肉價格的持續下行,給豬企未來的發展,依然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4年9月到今年6月,全國豬肉批發價從近27元/公斤一路跌至約20元/公斤。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官網
多家豬企最新發布的銷售數據也透露出,產品的售價承壓。比如,溫氏股份(300498.SZ)的毛豬銷售均價,從1月的15.77元/公斤降至7月的14.58元/公斤;牧原商品豬銷售均價從1-2月的14.76元/公斤降為7月的14.30元/公斤,當月商品豬銷售收入116.39 億元,也同比下降10.41%。
所以,即便受益于養殖成本下降,產業上游養殖、屠宰相關企業未來想要賺錢也不容易。
另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豬肉價格低迷的情況或許不會持續太久。且近日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相關部門也在倡導養殖行業減母豬、控二育、降體重。倘若后續落后產能有序出清,豬價或有望抬升。
說到底,養豬是一個周期性明顯的行業,具有靠天吃飯的屬性。接下來市場將發生什么變化,有待持續觀察。
作者:楊雯;編輯:景雪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