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菜爆火的底層邏輯
紅餐編輯部 · 2025-09-03 08:40:17 來源:紅餐網 621
2025年,餐飲向“黔”看。
過去兩年,貴州菜絕對是最火的品類,沒有之一。以貴州酸湯火鍋為例,年增速高達25%,抖音相關話題播放量超過6.5億。不論是B端還是C端,貴州菜都出盡了風頭。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貴州,如何從“小透明”站到了中國餐飲的C位,成為中國餐飲的創意源泉?貴州本土餐飲,還有哪些待挖掘的潛力?
七月的盛夏,帶著好奇與疑惑,筆者來到了“爽爽的”貴陽,希望能從這個新晉的網紅之城身上,找到貴州餐飲爆火的底層邏輯。
貴陽餐飲的AB面,“中西合璧、土洋結合”
初到貴陽,一種強烈的反差感就撲面而來:老城區到處是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登高爬低、街巷縱橫,市井氣十足;而另一邊,新城區的城市界面既新潮又現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絲毫不遜色于任何一座一線城市。
“云巖區的煙火氣,觀山湖的CBD”,這種“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強烈反差,割裂感十足。
不過,與城市建設相比,貴陽餐飲帶給我沖擊力才是最大的。
剛一落地,我就有一種“老鼠掉進了大米缸”的感覺。來貴陽之前,我對貴陽餐飲的印象基本停留在“酸湯和烙鍋”上;落地之后,我看到的卻是豆米、豆豉、蝦酸等數之不盡的火鍋種類,和滿大街的牛肉粉、羊肉粉、素粉、腸旺面、豆花面、脆哨、洋芋等吃不完的小吃,還有冰漿、刺梨奶茶、折耳根美式、木姜子精釀等古怪新奇和的茶飲和咖啡……
貴陽餐飲味型的豐富度以及品類的多樣性,遠超我的想象。再加上火爆的消費氛圍和多元的民族文化,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貴陽絕對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城市。
1. “火鍋第一城”
如果統計全國哪個城市的人最愛吃火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重慶,但實際上,貴陽才是名副其實的“火鍋第一城”。相關數據顯示,貴陽早在2020年就超越了成都、重慶等城市,成為全國人均火鍋店數量排名第一的城市。
火鍋在貴陽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呢?在2024年大眾點評“必吃榜”貴陽上榜的28家餐廳中,火鍋獨占11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品類。
有人說,在貴陽光是火鍋就有100種,我覺得此言不虛。
在街上隨便逛逛你就會發現,貴陽火鍋給人的想象力是無盡的:味型上就有紅酸、白酸、蝦酸、臭酸;鍋底有豆豉、豆米、豆花,酸筍;食材有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魚肉、豬腳……如果你想獵奇,還有花江香肉火鍋 、牛癟火鍋、辣子雞火鍋、魷魚雞火鍋等等。
在食材和風味上,貴陽的火鍋確實屬于“老天爺賞飯吃”,物產豐富加上味型多樣,絕對有能力與重慶一戰。
除了氣候特征和飲食習慣之外,火鍋能夠坐穩貴陽餐飲的頭把交椅,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便宜!
大部分貴陽火鍋店的消費模式是:蔬菜+蘸水+米飯+鍋底+茶位,消費普遍在30-40元/人,人均十幾塊錢的也不在少數(有些店的人均甚至是個位數),還可以無限自助。筆者團購了一個57元2-3人的豆米火鍋套餐,味道好自不必多說,關鍵是性價比超高,感覺光是吃蔬菜都回本了。這對于從一線城市過來的游客而言,幸福感爆棚,要知道同樣的餐標在北京的價格至少翻倍。
一個省會城市,這樣的物價水平,我羨慕貴陽人民,同時也感慨:在貴陽做火鍋的難度真是地獄級別的,太卷了!
2. “一口腸旺面,一杯冰美式”
貴陽獨特的城市面貌,也塑造了其餐飲特有的氣質:
A面的貴陽,傳統中餐的基因依舊強大,煙火氣十足;B面的貴陽,正努力對接著世界的消費文化,小資且洋氣。
在貴陽逛吃的幾天里,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一條小巷子里,開著一堆牛肉粉、糯米飯、豆花面等街邊蒼蠅館子,中間點綴著一間非常有格調的咖啡館或是精釀酒吧。
“你以為自己在歐洲,其實你在貴州”。既有本土風味,又有國際范兒,貴陽餐飲的這種反差感,讓人既新鮮又驚喜。
有數據顯示,貴陽只有660多萬常住人口,卻開出了超3000家咖啡館和1200多家精釀酒吧。如果按照人均來算的話,貴陽咖啡廳的密度已經超過了上海,精釀酒吧的密度也逼近上海和北京,排進了“全國第一梯隊”。
精品咖啡店和精釀酒吧如同毛細血管般深入到貴陽的大街小巷,“一碗腸旺面+一杯咖啡”,已經成為不少貴陽年輕人早上的固定套餐。
其實,在沒來貴陽之前,我對貴陽“新消費”的現狀一無所知,尤其是咖啡。
貴陽不產一粒咖啡豆,卻成為了中國“咖啡冠軍”的搖籃:
-2009年,貴州籍咖啡師周云貴在世界咖啡師大賽中奪得了中國賽區總冠軍,成為貴州咖啡破圈的第一人;
-2015年,貴州籍咖啡師,貴陽「對的咖啡」主理人胡穎在世界咖啡師大賽中國賽區奪冠,她的成名之作就是“茅臺咖啡”;
-2025年5月,貴陽本土咖啡品牌「喬治隊長」的主理人彭近洋在2025WBrC世界咖啡沖煮大賽中奪冠。
如今,貴陽咖啡和精釀已經成為貴陽的新名片,“打飛滴去貴陽喝咖啡”,更是成為眾多咖啡愛好者的必修課。“白天去黔靈山看猴子,下午去CAPTAIN GEORGE喝咖啡,晚上到水泥公園一醉方休”,更成為小紅書上貴陽city walk的經典打卡攻略。
3.連鎖店的“墳場”,夫妻店的“天堂”。
在貴陽的幾天里,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大街上80%的品牌都沒見過。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連鎖品牌,在貴陽的能見度低得可憐。
這種現象在咖啡品類上表現得更明顯:在全國門店數量排名前十的咖啡品牌中,只有瑞幸和庫迪在貴陽開出過百家,NOWWA、星巴克、幸運咖只有幾十家,其他品牌像是Manner、Tims、M-stand甚至一家店都沒有。
貴陽本土的咖啡品牌占據了70%-80%的市場份額,這與上海、北京等成熟的咖啡市場相比,反差明顯。
我把這個現象歸因為:貴陽本土餐飲的風味自成一派,形成了獨立的生態,不會輕易被流行同化,且能夠堅守本味,因此外來的餐飲品牌滲透率極其有限。
最近幾年,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里,連鎖品牌高歌猛進,大大擠壓了單店和小連鎖的生存空間,在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下,夫妻店倒下眾多。其結果就是,餐飲的個性正在被抹殺,你去任何一家商場,看到的都是同樣的品牌,吃到的全是同質化的口味,到處都是人造的環境,還有假裝松弛的氛圍感。
而在貴陽,大量門店依舊是小店、老店和夫妻店,它們沒有標準化的口味和臉譜化的服務,門店雖小但有煙火氣,產品不精但能吃出人情味兒。
這些小館子基本都開在居民區的樓下,貴陽高高低低的街巷,成了這些小店的庇護所。往往一條不起眼的巷子里,就藏著讓人意想不到的美食,尋找的過程就像在開盲盒。
尤其這兩年隨著新消費的崛起,各種主理人店像野草一樣生長起來。它們扎根在社區,挖掘本土風味與文化,同時又積極擁抱流行,給貴陽餐飲融入了全新的能量。
“在地、野生、創新、反差”,簡而言之就是:小而美。
4. 越夜越貴陽——爆火的消費氛圍
我把貴陽的幾個重要商圈都逛了一遍,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貴陽人掙點錢全炫嘴里了”。
從噴水池到民生路,從青云市集到阿云朵倉,一路上我看到的全是“吃吃喝喝”,好多館子都是“一飯難求”:青云市集的貴廚,排隊3小時起;省府路的老凱里酸湯魚,排隊2小時起;喬治隊長萬象城店,排隊2小時才能喝上;即便在下雨天,大胖劉(小十字街店)等位時間超過1.5小時……
但這并不是貴陽餐飲的全部,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貴陽餐飲,必須等到晚上。
我是晚上10點落地龍洞堡機場的,凌晨從酒店出來找口吃的時候,街邊的大排檔已經站滿了深夜出來覓食的年輕人,樓下的各種烙鍋、酸湯火鍋、燒烤店里更是人聲鼎沸,煙火氣十足。
要知道這只是一個普通工作日的凌晨,我入駐的酒店在觀湖新區,也并非熱鬧的老城區,這樣旺盛的人氣給了我不小的沖擊。
彼時,我心里只有一個疑問:貴陽人都不上班嗎?
答:貴陽人“上白班”,但貴陽人的嘴“上夜班”。
根據官方數據統計,2024年貴陽餐飲業營收272.11億元,其中夜間餐飲營收約190.5億元,占比高達70%。如果按照“夜間餐飲收入占比”來算,貴陽已經超過成都(其夜間餐飲營收占比51.8%),排名全國第一。
貴陽能否成為下一個餐飲高地
晚上十一點,當我站在貴陽最大的深夜食堂——青云市集的大門口時,看到如織的人潮從身旁走過,讓我產生一種錯覺,“這不就是長沙的黃興廣場嗎”?
如果論城市面貌,貴陽好像重慶的孿生兄弟;但從氣質上看,貴陽卻和長沙最接近。
第一,兩個城市都很“年輕”。
2024年,在貴陽常住人口中,18歲至35歲的人口比例是38%,長沙25-45 歲人口占比為58%,兩個城市都很“年輕”。
過去幾年,年輕人逃離了北上廣,卻扎堆跑進貴陽和長沙。2024年,在人口凈流入城市排行榜上,貴陽新增了19.96萬人,力壓深圳,排名全國第一;長沙位列第五,也排在第一梯隊里。
年輕人多,代表著城市有動力,商業有活力;流入人口多,則說明城市有未來,商家有希望。
第二,房價收入比低,消費無壓力。
2024年,在全國50個重點城市中,貴陽和長沙的“房價收入比”均排名倒數(2024年貴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0576元,新房均價為7819元/㎡;2024年長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9658元,新房均價為9664元/㎡)。
生活成本低、壓力小,年輕人才愿意消費,敢于消費,這就是這兩個城市的餐飲業如此繁榮的原因。
另外補充一個數據:2024年貴陽的餐飲收入同比增加9.9%,長沙同比增長4.3%,相比之下,北上廣深的餐飲業要么是負增長,要么是不增長。
第三,商業環境寬松,創業成本低。
判斷一個城市的商業環境最好的指標就是——看店招。不論是黃興廣場,還是青云市集,你都能看到各種尺寸不一、五花八門、五顏六色的店招,這說明城市監管的力度小,政策寬松,包容性強。要知道,同樣尺寸的店招,放在北方根本不可能批下來。
另外,兩個地方的房租和人工成本不高,開店成本低,很多店開在老城區的居民樓下,房租便宜,不少老板既是廚師也是房東。
商家敢投入,敢創業,這就導致兩個地方的商業氛圍好。尤其是貴陽,商業密度高,從商場到街邊再到地下通道,到處都是商鋪,空鋪很少。
第四,兩個城市都不缺流量。
在社交媒體上,這兩座城市都是當之無愧的網紅。芒果臺為長沙源源不斷地輸送流量,而黔靈山的馬嘍則撐起了貴陽旅游的半邊天。貴陽和長沙都靠旅游起家,同樣也靠美食出圈:
長沙有黃興廣場,貴陽有青云市集;去長沙吃湘菜,到貴陽喝酸湯;長沙有臭豆腐,貴陽有折耳根;茶顏悅色是長沙的驕傲,去茶山則是貴陽之光……
自古文旅、餐飲不分家,文和友、費大廚、茶顏悅色為什么能火遍全國,貴州酸湯憑什么成為這兩年的頂流,說到底餐飲就是流量的生意,旅游興,則餐飲旺。
第五,“精神反內卷”
判斷一個城市的精神狀態,主要看夜生活,貴陽和長沙這兩個城市統一的特點就是:不愛睡覺。從早到晚,可以24小時不停筷,沒有什么事情比“吃喝”重要。
但跟長沙相比,貴陽人的松弛感更甚。
夜晚11點的貴陽街頭,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路邊小攤,幾個陌生人圍著一張小小的烤豆腐攤,就這么愜意的吃起來。
有人在小紅書上問:“為什么貴陽人不焦慮?”
答:因為焦慮的人都離開了。
“娛樂至上、吃喝萬歲”,在這兩個城市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一下:
回想五年前,長沙絕對是中國餐飲的第一高地。以文和友、茶顏悅色、墨茉點心局為代表的一大批餐飲品牌崛起,品牌估值和融資屢創新高;中國一半以上的消費基金經理都飛去長沙考察,全國各地的餐飲人也都前去長沙學習考察……
今天的貴陽,就好似五年前的長沙。
從商業環境來看,貴陽的頭銜太多了,“火鍋第一城”、“咖啡第一城”、“夜生活第一城”、“劇本殺之都”……在吃喝玩樂上,貴陽人領先太多;
從消費意愿上看,北上廣深在消費降級,而貴陽還在消費升級;根據2023年《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顯示,貴陽人在“愿意花錢取悅自己”的城市中排名全國第二,“早C午T晚A”,貴陽年輕人在新消費上與一線城市絲毫沒有代差;
從餐飲發展來看,貴陽多元的本土餐飲文化無可比擬,且未被過度商業化。不論是火鍋、燒烤、粉面快餐,還是咖啡、精釀等品類都有非常好的基礎,處在爆發的前夜;貴州各地的美食在貴陽進行二次發育,全中國的餐飲人完全可以去找樣板,抄作業;
從產業政策上看,2025年貴陽政府工作報告里明確提出,“培育扶持一批精釀啤酒品牌”;對于咖啡行業,政府要主導構建“從種子到杯子”的全產業鏈,營造“為了一杯咖啡來貴陽”的消費氛圍。
行業做得怎么樣,土壤最重要。
我們有理由期待貴陽餐飲的大爆發,貴陽能否成為“下一個長沙”,我們拭目以待。
寫在最后
貴陽餐飲爆火,但在這一波的行情里,貴州本土的餐飲品牌并沒有吃到多少紅利。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貴州菜這么火,但是我們能說出幾個貴州本土的餐飲品牌?
貴州餐飲出圈了,但貴州的餐飲品牌以及餐飲人都沒有走出去;貴州餐飲火了,但成就的全是外省的餐飲人。
東北的餐飲人在深圳賣起了貴州燒烤;重慶人在成都把花溪牛肉粉賣得風生水起;風靡北上廣的“貴州bistro”,是地道的武漢品牌……
也許是跟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有關,習慣了安逸生活的貴州餐飲人,沒有湖南人那種“霸得蠻”的性格,也缺少制霸全國的野心。
但是,在這場貴州餐飲的盛宴里,貴州餐飲人不應該缺席。
好消息是,一些改變正在發生。過去一年多時間里,一批貴陽本土的餐飲品牌開始嘗試走出去:去茶山已經在上海、廣東、江蘇等多省開店,其中廣東佛山首店開業時,最高日出4000+杯,最長等待時間超過6小時;大胖劉烙鍋在北京開出四家店,其中五道口店國慶期間排號超 5000 桌;咖啡品牌也走出了舒適圈,喬治隊長去了最卷的城市上海,SeekSeeking試水重慶……
總的來看,貴州餐飲有很長的品類縱深,除了“酸湯”以外,烙鍋、粉面、奶茶、咖啡、冰漿都有機會跑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
未來,貴州本土餐飲仍需在品牌、運營、供應鏈和資本上發力,想辦法解決貴州菜在“省內土,省外高級”的問題,以及如何保證“煙火氣不被工業化取代”的問題。
能不能把握住難得的市場機遇,找到屬于自己的“貴州模式”,是每個貴州餐飲人的時代命題,希望貴州餐飲能夠一路向“黔”,不做網紅,做長紅。
本文由紅餐網(ID:hongcan18)原創首發,作者:翟彬;編輯:洪君。圖片來源:攝影 翟彬。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