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收購、分家、倒閉……2019年餐飲業太“魔幻”了!
楊不然 · 2019-12-17 20:57:44 來源:紅餐網 4931
2019年即將過去,對餐飲業來說,這一年是比2018年更魔幻的一年。
為什么這么說?今天,紅餐網特別盤點了2019年餐飲界發生的9個焦點大事件。看完,你就知道答案了。
這一年,有成立不到2年的品牌風光上市,也有經營17年的老牌餐企瀕臨破產;
有品牌趁機兼并整合,擴張版圖,也有品牌枉顧業績,內訌爭權斗得你死我活;
有合伙做了二十多年的品牌分崩離析,也有堅持十幾年直營的品牌開放加盟……
接下來就分別從風光上市篇、倒閉破產篇、內訌分家篇、擴張加盟篇來看看這些大事件吧。
風光上市篇
最快的上市,瑞幸咖啡成立18個月登陸美股
5月,瑞幸咖啡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從正式出道到順利IPO只用了18個月,成為全球最快的IP0公司,將坊間爭議推至了最高點。
上市后,它一邊繼續擴張門店,一邊不斷擴充茶飲(小鹿茶)、果汁、輕食等產品品類,增加產品線,截至今年11月,終于交出了一份還算靚麗的成績單。
△瑞幸咖啡在納斯達克上市
其最新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顯示,第三季度瑞幸咖啡總凈營收15.416億元,同比增長540.2%,其中,門店運營利潤為1.86億元,利潤率12.5%,門店運營利潤實現盈利,也是上市以來首次扭虧為盈。
在備受關注的門店數量上,截至第三季度末,瑞幸咖啡門店總數已經達3680家,較2018年9月30日的1189家門店增長了209.5%,“門店數趕超星巴克”的目標大概率將于2019底實現。
這個一路高歌猛進的互聯網咖啡品牌,在2019年依舊給餐飲業帶來了眾多話題。除了閃電上市,其跨界茶飲、開放合伙加盟等舉措,也一度成為餐飲人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別的不說,這個品牌本身就足夠魔幻了。
悲喜交加,太興集團剛上市卻遭遇香港變局
6月,香港最大的休閑餐飲品牌太興集團在港股上市,首日破發。這個創立于1989年,由路邊小小的燒臘快餐店起家的餐飲集團,經過30年的風風雨雨終于成功上市。
據了解,太興集團旗下共有9大品牌,旗艦品牌“太興”和臺灣菜品牌“茶木”為兩大主打品牌,此外還有“靠得住” “敏華冰廳”等7大品牌,目前在香港和內地兩大核心市場共有190多家分店。
△太興集團9大品牌
從門店分布來看,大部分門店仍位于香港,內地市場的門店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城市,深圳門店最多,有近20家。
招股書顯示,太興集團整體收益近三年呈現較快增長,主要得益于香港市場的快速擴張。按2018財年收益計算,約有77%的收入來自香港市場。
在9個品牌中,主打港式茶餐廳的太興餐廳是營收貢獻最大的品牌,也是內地最為人熟知的品牌。2018年前9個月的數據顯示,太興餐廳每間店面日均銷售額達到5.5萬港元。
太興的上市真的是悲喜交加。一方面,其營收主要來源于香港市場,卻不幸趕上香港動蕩,餐飲消費嚴重受創;另一方面,2019年內地餐飲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對港式茶餐廳的興趣持續下降,使得太興在內地的擴張更加步履艱難。
老字號同慶樓IPO過會,A股再迎餐飲企業
12月,安徽老字號餐飲企業同慶樓A股IPO首發過會,歷時三年半終于“闖關”成功。如果一切順利,它將成為2017年廣州酒家之后,又一家登陸A股市場的餐飲企業。
招股書顯示,同慶樓是知名的徽菜餐飲品牌,采用連鎖經營模式,走大眾餐飲路線,先后獲得“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稱號。
截至目前,同慶樓及其子公司在合肥、南京、無錫、北京、張家港、常州等地擁有直營店50余家。
從營收來看,2014-2016年,同慶樓的營業收入平穩增長,分別為10.68億元、11.61億元和12.72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186.16萬元、3143.44萬元和12360.77萬元。
A股市場嚴苛,一直以來都讓眾多餐企望而生畏。截至目前,A股上市餐企仍僅有3家。同慶樓成功過會后,整個餐飲圈都陷入一種巨大的興奮之中。它的過會,打破了A股十年來沒有純正餐飲企業上市的尷尬記錄。
酸菜魚發力,九毛九時隔3年再度沖擊IPO
8月,九毛九國際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文件,擬赴港上市。如果一切按照正常時間表推進,九毛九國際將于年底正式登陸港交所。
早在2016年,九毛九便申請在A股上市,但由于其整體業績較為波動等因素,A股沒有為它放行。外界猜測,如今其之所以重拾上市信心,很可能和近兩年表現亮眼的太二酸菜魚有關。
招股書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底,九毛九旗下擁有147間九毛九餐廳、98間太二餐廳、63間2顆雞蛋煎餅餐廳、1間慫餐廳以及1間那未大叔是大廚餐廳。
5個品牌2019年上半年營收達12.37億元,預期全年或將達到25億元。 其中,僅太二酸菜魚2019年上半年營收就達5.3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46.8%,占整體公司業績的43%。
僅太二酸菜魚一個品牌,半年營收就將近6億,成為推動九毛九國際上市的重要力量。這次上市事件,最讓業內驚訝的其實是酸菜魚品類的無限潛力。
倒閉破產篇
資金鏈斷裂,黑馬品牌吃個湯猝死風口之上
8月底,湯品類頭部品牌吃個湯遭遇資金鏈斷裂危機,在廣州、深圳的40多家門店全部關閉。
隨后,創始人詹楚烽發布公開信承認,由于公司今年在資本市場融資方面進展坎坷,多次談好的資金都沒有按時到賬,導致公司資金鏈斷裂,因此被迫停業。曾經的黑馬品牌就此倒在了自己引領的風口之上。
此前,在資本的助推下,吃個湯一度在深圳、廣州、東莞一帶開出70多家門店,并建立了8000平方米的龐大中央工廠,同時成立了湯師傅文化傳播、等候供應鏈、唐宋配送、等候學院、糖管家管理等多家子公司,布局上下游供應鏈。
如今,也許是因為盤子巨大,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又恰遇資本寒冬,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供給它的運轉;也許是因為錯估了整個湯品市場的真實規模,被“偽需求”蒙蔽了眼睛,吃個湯最終崩盤了。
作為餐飲和資本結合失敗的典型案例,吃個湯的故事告訴我們,“講故事—拿融資—推營銷—開分店—再拿融資”的互聯網式發展模式是很難走通的。餐飲競爭加劇,與其指望外部資金或風口助力,不如好好磨練內功,拿出硬實力去參與競爭。
供應商討債,老牌餐企麻辣誘惑瀕臨倒閉 ?
11月底,經營了17年的老牌餐企麻辣誘惑被曝瀕臨倒閉,旗下門店大多關停,拖欠工資、款項、債務上億元,目前正在通過變賣門店等方式,籌集資金償還員工工資和債務。
誰也沒想到,一路狂奔的小龍蝦界翹楚會突然翻車,它曾經如此風光過。
2011年,創始人韓東察覺到小龍蝦市場的商機,將原本主打“麻辣”川菜的麻辣誘惑轉型聚焦爆品小龍蝦,同時創辦了“熱辣生活”,定位零售門店;“麻小”,定位小龍蝦外賣,覆蓋了小龍蝦的各種場景。
隨后,伴隨著小龍蝦的火熱,麻辣誘惑風光無限,其中主打零售的熱辣生活更是所向披靡,一年純外賣銷售就達4個億,占據北京小龍蝦外賣市場70%的份額,并累計獲得3輪融資。
今日的禍根究竟埋在哪?業內對此有兩種猜測,一說是麻辣誘惑在非洲建整條小龍蝦供應鏈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拖垮了麻辣誘惑;另說小龍蝦是宵夜產品,行業周期性明顯,在大環境不好時,麻辣誘惑“大店+商場店”模式的抗風險能力太弱。
除了麻辣誘惑自身的原因外,大環境的變化也是這次風波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劇烈變換的環境下,真的唯有少折騰、腳踏實地、做好當下才行。
內訌分家篇
股東爭權高層惡斗,克莉絲汀持續內訌 ?
早在2017年,克莉絲汀便出現了內訌的跡象,創始人羅田安的董事職務被罷免。今年1月起,其再次爆發股東內訌及高層惡斗,被踢出局的羅田安為了重新掌權,兩度企圖“血洗”董事會,提出罷免多名現任董事,均未獲得通過。
專業人士表示,克莉絲汀接連的股東內訌很可能是因為品牌業績持續下滑。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投資烘焙企業之一,克莉絲汀曾一度憑借雄厚實力在各地擴張,巔峰時店鋪數量破千家,并成功于2012年在中國香港上市,被稱為“烘焙第一股”。
誰知上市后,克莉絲汀卻陷入了持續業績虧損的深淵,自2013年起持續虧損至2019年。相關財報顯示,2018年克莉絲汀門店數已下滑至586家,收入約為6.64億元,同比虧損2.32億元。
資本不是一件壞事,但很多餐飲品牌牽手資本后,卻時常迷失方向,熱衷于爭權奪利,沒有找到自己的生存機遇,反倒被資本的怪力吞噬。無論在餐飲行業,還是更大的商業環境里,這樣的故事總在重復上演,令人唏噓。
成也蕭何敗蕭何,好利來分家后“四分五裂”
2019年7月底開始,烘焙品牌好利來開始在各地進行大規模改名,“好芙利” “蒲公英” “甜星”“心岸” “麥茲方” 花名百出。
在大家猜測好利來是“被山寨”還是“多品牌”發展的時候,今年8月,好利來創始人羅紅公開承認了好利來分家一事,揭露好利來更名的真相實為幾位聯合創始人各占山頭、自立門戶。??
一大烘焙巨頭的商業版圖就此割裂,其深層原因更令人唏噓。1999年,好利來遭遇危機劫后重生,為了讓好利來重回巔峰,羅紅創立了“內部加盟制”,幾位聯合創始人于此時退出集團管理層,分管片區市場,持有片區股份,各片區每年向總部繳納品牌管理費,自負盈虧 。
這一制度曾經讓幾位聯合創始人熱情高漲,好利來的門店數很快就翻了一倍。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也許是幾位聯合創始人的經營理念日益走遠,道不同不相為謀,也許是好利來的羽翼已豐,各創始人已不滿足于現狀,造成了今天好利來的分裂。
曾經共患難的兄弟,如今卻無法同富貴,好利來的分裂,又給合伙干餐飲的同行敲響了警鐘。
擴張加盟篇
海底撈擬收購兩個中餐品牌,入局中式正餐
上市后的海底撈步履不停,除不斷擴張門店,下沉三四線市場外,還準備入局中式正餐,深入布局多元化戰略。11月,海底撈發布公告,擬收購中式正餐品牌“漢舍中國菜”及旗下面館品牌“Hao Noodle”。
資料顯示,漢舍中國菜是一家主打中國特色、以果木烤鴨為招牌的中式餐館,人均消費在150元左右,目前在北京、上海及杭州擁有9家門店,旗下還擁有“漢舍烤鴨專門店”、“漢舍川菜館”、“漢舍小雅“、“漢舍小館”4個品牌。
“Hao Noodle”則是漢舍創始人旗下的另一品牌,首店開業于紐約,2018年進入上海,提供面食、燉菜、焗飯、沙拉、小菜、點心、甜品、酒等產品,客單價在70元左右,是一個中式輕正餐品牌。
海底撈董事會表示,作為集團整體增長策略的一部分,集團計劃于橫向領域收購優質資源,增強其市場地位和競爭力。而漢舍中國菜和Hao Noodle的業務能夠為集團業務提供協同效應,符合集團的戰略方向及發展計劃,收購事項一經落實,將是公司擴大及多元化其業務及活動的又一舉措。
海底撈多品牌、多品類、多業態布局的野心其實早已暴露,早在漢舍中國菜和Hao Noodle之前,它就收購了U 鼎冒菜,主營冒菜,隨后又投資了海盜蝦飯,主營快餐。目前來看,這兩個品牌的發展都不盡如人意。
堅持直營17年的周黑鴨,開放特許經營 ?
今年8月,周黑鴨首次松口,將“利用特許經營模式,進一步滲透現有市場及策略性擴展至新地區”,而后9月,便在貴陽低調簽約了一家特許加盟商。
11月,周黑鴨在總部舉行特許經營簽約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開放針對城市或特殊渠道的特許經營(單店加盟尚未開放)。截至目前,周黑鴨已經完成了貴州貴陽、廣西南寧市場的特許經營商簽約,云南、東北等地也已有潛在合作伙伴在評估中。
堅持直營17年,為什么此時開放加盟?周黑鴨官方將原因歸結為時機成熟,而公眾則更傾向于認為,這是周黑鴨應對業績下滑、股市表現不佳的無奈之舉。
2019年上半年,周黑鴨實現營業收入16.26億元,歸母凈利潤2.24億元,同比大降32.53%,大大遜色于同為鹵味三巨頭的絕味食品和煌上煌(二者凈利潤均增長超過20%)。
周黑鴨開放加盟的真實原因究竟為何,我們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開放加盟后,周黑鴨必將加快全國的擴張步伐。未來5年,鹵味界的格局或將再次改寫。
結語 ?
波詭云譎,暗潮涌動,每一個大事件背后,都反映了餐飲經營環境、經營模式、成本結構、消費需求等發生的巨大變化。
對絕大部分餐飲人來說,2019年是比2018年更艱難和變幻的一年,希望這些大事件的盤點能幫助大家反思過去,感知變化,以更好的姿態迎接2020年或許會到來的復蘇。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